请先登录 | 注册
MYCSG.CN
第13章治疗足(踝)部软组织伤痛 - 文章首页返回版区
■标题:第13章治疗足(踝)部软组织伤痛
■作者:IPSC [2025/1/26 23:59:47]
第13章治疗足(踝)部软组织伤痛




第一节概述足痛是指踝关节以下部位发生疼痛,包括足心痛、足跟痛、足趾痛等。

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跟腱下滑囊炎、跟后滑囊炎、跟周筋膜炎、跟下滑囊炎、跟骨骨刺症、跖筋膜炎和痛风性关节炎等疾病。




[应用解剖]

足共有7块跗骨、5块跖骨和14块趾骨。

它们由骨间韧带、跖韧带和背侧韧带所约束。

足的内缘形成一个平衡良好的机械弓形结构。

依靠静止性支撑和动力性杠杆来负重,并使人体向前移动。

足背筋膜很薄,呈膜状,跖侧的皮肤很厚,耐磨,并有1层结实的纤维脂肪,下层有强大的跖筋膜,中央较厚,两侧较薄。

在足背,趾短伸肌起于跟骨外方,向下分成4股,骨内侧者附于??趾近节趾的基底,而其他三股则在2、3、4趾的背侧,与趾长伸肌一起,伸至足趾。

足底的趾短屈肌可分为3组。

这些肌肉协助足的外展和内收,足趾的屈曲和伸直。

足结构的排列是以持重,保持人体稳定,并能执行站立、行走和跑跳。

因此,它既是一个强有力的结构,又有能屈曲而活动的功能,所有的人体重量都直接由跖骨承担,然后分散到25块骨上。

这些骨排列呈2个足弓,即纵弓和横弓。




[生物力学特点]

1.构成足的各骨骼的特点

(1)足的内缘成直线,外缘斜行,终于足跟。

足趾中以??趾最为突出,亦有时为第2趾,小趾最不显著。




(2)自足的内缘中点至外缘中点画一线,此线斜行,其前为跖骨及趾骨,其后为跗骨。

跗骨为短骨,呈立方形,各具有6个面。

跖骨及第1节趾骨为圆柱状之长骨,有一体及两端。




(3)跖骨中,以第1跖骨为最短最粗,亦最坚固。

第2跖骨较长,且在足背最突出。

第5跖骨之基底在足之外侧最为突出。




(4)足的骨骼可分为3组,后组包括舟骨及距骨,中组包括其他5块跗骨,前组包括跖骨和趾骨。




(5)舟骨与第1、2、3楔骨有3个关节面相接。

骰骨与第3楔骨及舟骨之间另有1个关节面相接。

第2跖骨之基底并非方形嵌于第1、2、3楔骨之间,而为斜行,斜面向外。

第3、4、5跖骨之基底亦不在一个平面上,由于第3楔骨超过骰骨,同时骰骨连接第4、5跖骨之面互相倾斜,故骰骨之尖端与第5跖骨之基底相嵌合。

2.足弓与负荷

(1)足弓:

足有2个纵弓。

内侧3趾、3个跖骨及3个楔骨、舟骨、距骨以及跟骨组成内纵弓。

外侧2趾及相应的2个跖骨、骰骨和跟骨组成外纵弓,内纵弓高而且重要,外纵弓低,蛋性也差。

跟骨之内侧结节作为内纵弓之后臂,1、2、3跖骨头及第1跖骨头下的种子骨形成内纵弓之前臂。

弓之顶点位于后1/3与前2/3连接处,圆形的距骨头恰在内纵弓的顶点,位于载距突和舟骨结节之间。

骰骨位于外纵弓之中点,此弓不明显。

在足的中部,由于内纵弓高于外纵弓,因此还形成横弓。

它由跗骨与跖骨构成。

全体作拱桥形,其背侧面较跖侧面大,上宽下窄,足的跖侧面形成1个深凹,视为横弓。

其实并不存在真正的横弓,仅仅是骰骨和楔骨组成的半弓,不起弓的作用,因为它没有内臂。

维持足弓的结构三要素是骨、韧带及肌肉。




(2)足弓的功能:

足弓是人类直立以后的产物,由于行走及跑跳,足弓相应产生。

行走跑跳时,足弓可以吸收震荡,并且可以保护足部以上关节与防止内脏损伤。




(3)足部载荷:

正常站立时,体重经踝关节至距骨,以后经足弓分布于3个负重点,即跟骨及第1、5跖骨头。

认为跟骨承担体重50%,第1、5跖骨头承担余下之50%。

负重时,所有跖骨头均与地面接触,承负重量。

假设人的体重为80kg,自然放松站立位,每脚负担40kg;其中20kg通过后足

(跟骨之跟垫);余20kg通过前足

(跖垫)。

前足有6点与地面接触,即第1跖骨头下之2个种子骨和其余4个跖骨头,每个负重约3.3kg。

通过2个种子骨的第1跖骨头负重约6.6kg,是其余各跖骨头的2倍。

当行走及用足尖站立时,前足之负担大为增加,有人指出在站立相后期,通过第2跖骨头传递的载荷有增加趋向,是因为第2跖骨比其他跖骨长。

当提起足跟,载荷前移时,第2跖骨头比其他跖骨头更远而有集中身体重力的作用。

再加上第2跖跗关节活动度小,因而步态中大部分载荷通过第2跖骨传递。

站立时载荷可经过所有跗骨和跖骨传递。

纵弓顶点载荷最大。

距舟和舟楔关节位于纵弓最高处,因而它们承受载荷最大。

该载荷分布到跟部,并经2个通路传到全足。

较大的载荷通过纵弓的最高部位,并通过跖跗关节传至第1、2跖骨及跖骨头。

较小的载荷稍向外经过骰骨传入第5跖骨基底,到达第5跖骨头。

坐位时,足部肌肉松弛,这时经膝部施以载荷的人,80%的载荷分布到足跟,仅有20%由跖骨头承受。




[病因病机]

1.痹证足痛

(1)风湿痹阻:

风与湿合,感而受之,浸淫足部皮肤、筋肉、骨节,留滞经络,不通则发为足痛。




(2)寒湿凝滞:

居处潮湿,或久立寒湿之地,寒湿人侵足部,气血凝滞,脉络闭阻不通,而致足痛。




(3)湿热浸淫:

风湿或寒湿之邪郁久不解而为湿热,或因嗜食膏粱厚味,酿湿生热,湿热下注足部,与气血相搏,发为足痛。




(4)痰湿流注:

肥胖之人,素多痰湿,或因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运化不健,聚湿生痰,痰湿流注足部,遂致足痛。

2.损伤足痛行走时鞋与足跟反复摩擦或挤压,导致行走时跟后疼痛;久站硬地,负重久行或足底扁平而跖腱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发为充血、水肿而致足痛;跌、仆、闪、挫、坠堕等外伤引起踝部筋伤、骨错;行走不慎或高处坠下时,足呈内旋内翻位扭伤,伤后常致跖外侧着力困难,跛行而痛。

3.肝肾不足肾气虚惫,久站或经久负重,肌肉韧带疲乏而足横弓变平,影响前足的血运,“不通则痛”。

年老体弱,肝肾不足或久病卧床导致骨痿筋弛,血不荣筋,跖腱膜弛缓无力,足跟着地时引起疼痛。

第二节常见疾病一、踝关节扭伤有明显的踝关节扭伤史,伤后疼痛,尤以外侧为明显,轻者可行走,重者走路跛行,不能站立。

外踝前下方肿胀,有时可出现青紫、淤斑,检查时由于外踝前上方有明显压痛,足内翻疼痛加重,足外翻时疼痛减轻或不痛。

韧带部分撕裂时,内翻角度不增加,但有剧痛、完全断裂时,内翻角度明显增加。

X线检查:

可排除骨折或脱位。

二、腓骨长短肌腱滑脱腓骨肌腱滑脱可有急性及慢性,后者亦称蛋响踝,即当踝关节外翻背屈时,腓骨肌腱滑向外踝外侧,踝跖屈时则又滑回,并产生蛋响,造成该踝关节行路不适及不稳。

腓骨长短肌腱滑脱多因踝部过度跖屈、内翻而造成,常与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同时存在。

伤后外踝部肿胀,皮下可能有淤血、青紫。

沿腓骨长短肌腱有明显压痛,足背屈、内翻时疼痛加重,足踝部不敢做内翻活动。

有时可在外踝上摸到滑脱的肌腱。

本病急性期常以为是一般踝关节扭伤,而不引起注意;到慢性期,则足背屈时肌腱滑脱,跖屈时又滑回原位,形成蛋响踝。

检查时可触及腓骨肌腱的蛋跳。

日久可因肌腱的摩擦而产生腱鞘炎,持续性隐痛,活动时加重,行走不便。

三、踝部腱鞘炎腱鞘是套在肌腱外面的双层骨纤维鞘管,具有固定肌腱行程,便于肌腱滑行的作用,是肌肉的一种辅助装置。

某处的肌肉的运动增加,肌腱在腱鞘内频繁来回滑动,腱鞘因摩擦而水肿,增厚以至鞘狭窄,形成腱鞘炎。

踝部腱鞘炎多发生于踝活动较多者,如田径运动、急行军、舞蹈演员或其他踝关节活动较多的工种。

其表现为踝关节乏力、易疲劳、踝部疼痛,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患者若屈伸踝关节时,可在皮下扪及因炎症引起的摩擦感。

四、足跟痛跟骨及周围软组织退变和损伤引起的围绕跟骨的疼痛,统称足跟痛,或称跟痛症。

大多数患者在开始走路时感到足跟处疼痛,但走一段距离后疼痛减轻,休息后疼痛减轻或消失,休息后再行走则疼痛加剧。

跟腱滑膜炎和跟骨皮下滑囊炎,疼痛部位多在足跟后侧;跟骨骨刺和跟骨脂肪变性,疼痛部位多在跟骨下方着力处;跖腱膜炎的疼痛部位略向下方。

检查时多在局部有明显压痛。

X线检查:

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跟骨的其他疾病。

跟骨骨刺的X线片,可显示鸟嘴样跟骨骨刺。

1.跟后痛

(1)跟后滑囊炎:

在跟腱附着部位肿胀、压痛,走路时因鞋的摩擦疼痛加重,跟骨后上方有软骨样隆起,表面皮肤增厚,皮色略红、肿胀,触之有囊样蛋性感,局部压痛明显。




(2)跟腱止点撕裂伤:

反复损伤的病史,跟腱附着处疼痛,肿胀,压痛,足尖着地无力,足跖屈抗阻力减弱。

X线照片无异常发现。




(3)痹证性跟痛症:

跟部肿胀、疼痛、皮肤色红、肤温稍高,跟骨部压痛,活动稍有跛行,跟部受力时疼痛增高。

X线照片早期可无异常发现。

后期可有跟部骨质增生,体温升高时,血沉可增快,类风湿因子阳性。

2.跟下痛

(1)跖腱起点筋膜炎:

站立或走路时,跟骨下面疼痛,疼痛可沿跟骨内侧向前扩展到足底。

尤其是早晨起床后,或休息后开始走路时疼痛更明显,活动一段时间以后疼痛反而减轻,压痛点在跟骨负重点的微前方跖腱膜处。

X线照片在跖腱膜跟骨附着处可能有钙化,其形类似跟骨骨刺。




(2)跟下滑囊炎:

走路或站立时跟下疼痛明显,跟骨结节下方可有肿胀,局部有压痛,按之可有囊性感。

X线片可帮助排除骨性疾病。




(3)跟骨下脂肪垫炎:

站立或走路时跟骨下方疼痛,按压时似肿胀性硬块感,并有压痛。




(4)肾虚性跟痛症:

行走、站立时双腿酸软无力,双跟部酸痛,走路越长酸痛越明显。

X线照片可见跟骨有脱钙及皮质变薄。

五、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是尿酸代谢异常,体内尿酸集聚过多产生的疾病,50%~70%的人首先在第1跖跗关节发病,出现典型的痛风性关节炎。

中年男性发病较女性多见,尿酸增高不一定都发病,往往经过一定阶段后发作。

病起急骤,可在夜间痛醒,病变常先侵犯1个关节,最先受侵的常是第一跖趾关节,其次是足背、足跟及踝关节。

受侵关节局部肿胀,皮肤暗红,压痛明显,不敢活动。

急性发作期间可有发热

(38~39℃)、头痛、心悸、厌食等全身反应。

急性发作后约1周,症状逐步消失,关节亦恢复正常。

间歇期可持续数月或数年,但随着病情加重间歇期可越来越短,在耳轮、耳垂、关节皮下可出现玉米大的痛风石。

可因酗酒、暴食、过劳或精神紧张而诱发,部分病人可转为慢性,严重者关节因破坏而强直。

X线片早期有关节肿胀,后期在关节近端处有虫蚀状或穿凿状缺损,晚期关节间隙狭窄,重者骨破坏广泛,软组织肿胀明显,痛风石钙化者可见钙化影。

化验血中尿酸盐升高;关节液镜检示有尿酸盐结晶。

六、退行性骨关节炎踝部的原发骨关节炎远较膝关节为少,主要是继发于创伤和畸形。

足部的退行性变主要发生在??趾的跖趾关节和第1跖骨基底部。

踝关节的退行性变多发生在运动员,长期的关节负荷和反复损伤,使胫骨前缘、距骨颈以及内外踝增生形成骨赘,影响踝关节活动。

病人诉踝关节疼痛,不时钝痛,走路加重。

关节肿胀,炎症时发热,有积液时外踝前方可凸起,有囊样感。

关节僵硬,各方活动均受限。

跖趾关节增生,检查时可触及,跖跗关节在皮下,可有明显高起,有时因摩擦可发生滑囊炎,高起处有压痛,称足背隆凸症。

七、跗管综合征跗管位于内踝后下方,胫神经、胫后动脉、趾长屈肌和??长屈肌通过其中,它们由屈肌支持带分出的纤维间隔固定,任何其中组织的炎症或增生,都可对其产生剌激或压迫,产生足的一系列症状,称为跗管综合征。

由于疼痛主要累及足趾及足前端,故又称跖管综合征。

本征好发于男性青壮年,病人诉夜间疼痛,不能入睡,需按摩足部或行走以减轻疼痛;疼痛为烧灼性痛、刺痛或麻木感,疼痛主要累及足趾及前端,但当胫神经跟支受累时,则发生足跟及足底内侧痛。

久立及远走后加重,卧床及脱鞋时减轻,疼痛有时可沿小腿向上扩散,但不过膝。

检查见足底内及外侧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痛点分辨能力减低;除趾端外其余足背感觉正常,可有足内在肌萎缩。

跗管及??展肌起点处压痛,Tinel征阳性,足趾跖屈力弱。

八、跖痛症跖骨头或跖侧软组织受压产生疼痛,称跖痛症。

病人诉前足中部跖骨头处疼痛,呈烧灼样;脱鞋后前足展开疼痛减轻,走路或挤压时疼痛加重,检查见前足较宽平,压迫中间跖骨头处疼痛,可有爪形趾,跖骨头处可有胼胝。

前足挤压有疼痛并向趾端放射痛,重者第3、4趾间痛觉减退。

九、踝与足畸形踝及足因畸形疾病导致的疼痛或功能障碍,比手要多,常见畸形类疾病有:

平足症、高弓足、跗副舟骨、??外翻、槌状趾及爪形趾、嵌甲等。

1.平足症扁平足简称平足,系因骨、韧带、肌肉的改变,致足的纵弓塌陷或完全丧失。

其舟骨及距骨头向内突出,前足外展,跖侧韧带及肌肉松弛,而背侧韧带紧张,跟骨外翻,跟腱缩短,影响足的外观及正常功能,临床称平足症。

一般的扁平足不一定有症状,要视个体肌力和习惯。

多数结构性的扁平足都具有症状,获得或继发的还伴有其原发病的症状。

因软组织松弛及姿态不良而致者,其症状多发生在青年,大体可分为3期,各期交错及进展程度不一。

初期:

久立和行走时间久则感到足部疲劳、足内侧疼痛发热,因疼痛而较少参加运动,休息期无痛。

中期:

或称痉挛期,病情较前加重,站立行走都不能持久,疼痛较前明显;腓骨肌痉挛,前足呈外展外翻位,距舟部向内突出,即使不负重时,亦可见足内侧纵弓下陷。

晚期:

亦称僵硬期,因腓骨肌腱及跟腱短缩,足底韧带松弛,而足背韧带短缩,足呈固定性外翻、外展及背伸位,行走迈步时全足同时抬起,步态无蛋性,可引起膝痛及髋痛,重者可涉及腰部疼痛。

因骨性结构紊乱,可较早发生骨关节炎。

2.高弓足高弓足是指足纵弓过高,相对的后足下垂,伴爪状趾的足畸形,常因肌肉、神经病变引起,是一种进行性足畸形。

患足的纵弓高于正常,继之第1跖骨头下降并内翻,足的跖侧筋膜及腱膜紧张挛缩,跖趾关节后仰,伴趾间关节屈曲畸形,跟骨内翻。

患足易疲劳,多不能久立久走,跖骨头处有胼胝形成,被动推压第1跖骨头,如不能使之恢复中立位,表示高弓足已继发骨性畸形。

3.跗副舟骨副舟骨为足常见副小骨之一,出现率为4%~14%,副舟骨的出现,影响了胫后肌对内侧纵弓的抬托作用,导致足弓塌陷、前足外展,形成扁平足;同时舟骨向内凸起,易与鞋帮摩擦而形成腱鞘炎或滑囊炎,产生局部疼痛。

足内侧疼痛,久立、走路时疼痛且易疲劳,检查足外展伴扁平,舟骨向内凸起,局部压痛或有囊样感。

4.路外翻??趾与第一跖骨轴线正常呈10°~20°外翻角,为生理性外翻角,超过此角即为??外翻,绝大部分为女性。

多发于中年以上,诉??趾痛,不敢走路,轻者换宽松鞋尚可,重者休息亦痛。

检查见??外翻畸形,第1跖骨头向内侧突出,局部压痛,可因摩擦形成滑囊炎。

十、跖管综合征足底或足跟内侧疼痛、麻木,劳累后明显,休息后减轻。

甚者足底灼痛,行走后加重,皮肤干燥,汗毛脱落,无汗,或胫后神经支配区的足内肌萎缩,跖管部叩击痛,踝关节过度背伸、足外翻时可使疼痛加剧。

十一、跗跖关节扭伤外伤后,局部明显肿胀、疼痛,足的活动功能受限,不敢着地走路。

足内翻损伤时,4、5跖骨关节压痛明显;足外翻损伤时,第1楔骨与第1跖骨组成的跗跖关节处疼痛明显。

而且内、外翻检查时,上述位置疼痛增加。

十二、??囊炎活动时跖趾关节部疼痛。

可明显见到??趾外翻畸形,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并有压痛。

X线照片可见到跖趾关节的半脱位。

十三、跟腱周围炎伤后即见跟腱周围肿胀、疼痛、压痛,作足跖屈抗阻力试验疼痛加重。

早期治疗不当,则跟腱周围变硬,踝关节由屈伸疼痛变成屈伸受限,上下楼梯困难。

X线片可能发现有跟腱周围的变性钙化影。

十四、鸡眼与胼胝鸡眼与胼胝都是因皮肤磨损而产生的足部疾病,鸡眼易发生于趾的畸形凸起处,局部皮肤的角质变厚成锥状,其尖端挤压真皮产生炎症,致局部疼痛,胼胝是足底皮肤的片状增厚,正常出现在足跟和第1、5跖骨头部底面,磨损严重者,其角化层增厚,呈蜡黄色,质坚硬,皮肤纹理虽在,但感觉迟钝,其底面发生炎症时,亦可发生疼痛。

鸡眼为一高出皮肤表面的硬结,呈同心圆状,基底向外,尖端向内,常发生在畸形趾关节的背面,锤状趾背面尤易发生,亦可出现在趾间的摩擦处,如第4、5趾间。

因其尖端刺激产生炎症,因而局部疼痛,妨碍行走。

疼痛性胼胝发生在足底不正常摩擦部位,如马蹄内翻足发生在足外缘甚至外缘背侧,横弓塌陷者可发生在第2~4跖骨头底面。

胼胝表面皮肤感觉迟钝,平时不痛,当其深面因摩擦发生炎症时,则产生疼痛而影响行走。

第三节治疗方法1.针刺方法对踝关节部位发生的疼痛,进针点多选择在小腿前、后、内、外侧,方向向下直对痛点。

对足背远端的疼痛,进针点可选取在足背部近心端,针尖朝向趾部。

这时,因为局部神经末梢和血管丰富,进针时要避开血管,动作快捷。

踝关节扭伤或腓骨长短肌腱滑脱等疾病,有时病痛表现在外踝下方,这时,因为知觉干涉的阻拦效应,一般不能从小腿外侧向下进针,而要在足背外侧向跟部进针;但若局部肿胀、淤血明显,或影响穿鞋时,仍可退而求其次,从小腿外侧向下进针。

足底部的疼痛,如足跟痛,不能从足底进针,可选择从小腿内或外侧向下进针;前脚掌部的疼痛较难处理,可参照治疗。

2.疗效踝关节扭伤、腓骨长短肌腱滑脱等急性损伤,若及时治疗,效果较好,有时可收立竿见影之佳效。

足跟痛、退行性骨关节炎等疾病,浮针疗法疗效快捷确切,但滑囊炎引起者稍差。

跖管综合征、??囊炎、痛风性关节炎等,浮针疗法疗效欠佳。

3.体会对于踝关节以下的病痛,常规方法较难获得良效,浮针疗法是可供选择的较好方法。

浮针疗法不适合于踝及足部畸形、鸡眼与胼胝等的治疗。

病痛局部红肿热痛范围大时,进针点可以取在离病痛点较远的地方,进针后针尖不应到达肿痛局部。

在确定没有骨折等时,可适当配合推拿手法治疗,也可配合红外线、超短波等温热治疗。

在治疗的同时,还需注意休息,减少活动,避免长时间站立和行走,对某些疾病还应穿防震软底鞋。

第四节病案举例1.陈XX,男,50岁。

初诊:

1998年10月29日。




□主诉:

左足疼痛6月余。




□现病史:

左足跟骨骨折6月余,现左足内外踝及足背、足心疼痛,呈弥散性刺痛,局部肿胀,行走不利。

查体:

踝关节周围肤色紫暗,稍肿胀,关节活动不受限,胫、腓骨末端下及足心压痛

(+)。

诊断:

骨折后遗痛。

处置:

如图13-4-1。

治疗后压痛减轻50%以上,足心痛亦减轻,行走较前轻便。

随诊

(1998年10月30日):

夜间患者来电告知,下午起针后疼痛又作,因路途较远,来诊不便,未再作治疗。

体会:

该患者来诊时,余研习浮针疗法未久,告知患者远期疗效可能欠佳,患者愿意一试,遂进行治疗。

针时内外踝痛点各施1针确有减轻疼痛之效,足心不便行针,未作处置,惟因路途较远,未再复诊,实憾。

骨折后常使局部肌肉、肌腱、肌筋膜等受损,引起后遗痛,临床较难治疗及恢复,浮针疗法在镇痛方面可有效,但要取得满意的远期疗效还需配合其他疗法,如热敷、红外线、超短波、药物口服或熏蒸等。




2.戎XX,女,29岁。

初诊:

1999年6月24日。


□主诉:

右踝扭伤1天,现内踝肿胀疼痛明显,行走困难。

查体:

右踝肿胀,关节活动度减小,内踝前下方压痛

(++),外踝压痛

(+)。

诊断:

踝关节扭伤。

处置:

如图13-4-2。

A针后,内踝压痛减轻,外踝前下方及足背横纹处疼痛感觉较前明显。

续B针后,疼痛减轻,踝关节活动度较前好转,行走时痛苦减轻。

嘱减少活动,抬高下肢。

复诊

(1999年6月26日):

疼痛减轻,肿胀明显减轻,踝关节活动较前好转。

根据患者要求,继续红外线照射治疗5次痊愈。

体会:

内外踝下方的损伤和疼痛应从足部进针,以减少骨性标志的“阻拦效应”,但因足部进针疼痛感较甚,且不利行针和留针;加之局部肿胀明显,结缔组织结构等改变,影响疗效,所以仍选择从踝关节上方向下进针,同样能取得较好疗效。

踝关节扭伤后,局部结缔组织较松弛,多肿胀明显,并常伴有淤血,浮针疗法对减轻疼痛有效,但其恢复时间还与局部软组织损伤程度有关,并需配合其他措施,如抬高下肢,热敷

(24h后)等。

3.赵XX,男,48岁。

初诊:

1999年6月16日。


□主诉:

右侧足跟痛半年。


□现病史:

右侧足跟疼痛半年,行走时加重。

X线片提示跟骨骨刺。

曾经药物、理疗、中药浸泡等治疗,症情缓解不明显。

查体:

右足跟偏内侧缘压痛

(+),局部无肿胀。

诊断:

足跟痛,跟骨骨刺。

处置:

如图13-4-3。

足底痛点向上按压时稍感疼痛,侧向按压无痛感,走路时疼痛消失。




体会:

足跟痛可根据痛点位置的偏侧,选择内、外踝与跟腱连线上方5~8cm处进针,相当于腕踝针下3或下6进针点,针尖到达点距痛点稍远。

如果进针点偏下,则针尖可能触及跟骨,不利于行针和留针,且易引起疼痛和出血,跟骨骨刺及跟骨脂肪垫劳损多针入痛消,起效快捷。

本例治疗后足底按压时感觉酸痛是由骨刺尖部软组织顶压所致,在侧面按压时疼痛一般消失,临床上应加以区别,避免疗效误判。

4.周Xx,男,52岁。

初诊:

2001年2月10日。


□主诉:

两侧足跟痛10天。


□现病史:

两侧足跟部酸痛不适数年,近因劳累而加重。

现两侧足跟后部疼痛,行走欠利索,理疗5次无效,前来就诊。

曾作X线检查,无跟骨骨刺。

查体:

两侧跟腱压痛

(+),局部无红肿。

诊断:

跟腱劳损。

处置:

如图13-4-4。






压痛消失,行走自如。

复诊

(2001年2月21日):

疼痛已明显减轻,行走时稍痛。

原点继续治疗1次,痊愈。

5.刘XX,女,55岁。

初诊:

1998年10月14日。


□主诉:

右足跟及腘窝疼痛半年。


□现病史:

右足跟部及腘窝疼痛半年,近加重,无下肢麻木,行走欠利索,曾经多次治疗,疗效不明显。

查体:

右足跟偏外侧压痛

(+),右腘窝正中及其下方压痛

(+)。

X线片提示:

膝关节及跟骨退行性改变。

诊断:

足跟痛

(跟骨骨刺),腘窝痛。

处置:

如图13-4-5。





足跟痛消失,腘窝压痛明显减轻,行走便利。

6.吴Xx,男,29岁。



初诊:

1999年4月30日。


□主诉:

右脚扭伤1天。


□现病史:

昨打篮球时不慎扭伤右脚,现右脚内侧肿胀疼痛明显,行走困难。

查体:

右踝关节部肿胀淤血,内侧较甚,内踝下压痛

(++),外踝下压痛

(+)。

诊断:

右踝关节扭伤。

处置:

如图13-4-6,A针后,内踝下压痛减轻,前下方压痛较前显著;再行B针,疼痛明显减轻,外踝下亦较前缓解。

治疗后能行走。
























回复/版区/上篇/下篇/发贴/仅文字/HTML
【倒序/最近21条回复】(暂无)
(查看完整版网页)



短讯|首页|登录|算法|电脑版 .
DK MiniBBS Plus v2.0
mm0759.com
62 毫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