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登录 | 注册 |
MYCSG.CN |
■标题:第12章治疗膝部软组织伤痛 |
■作者:IPSC [2025/1/26 23:51:34] 第12章治疗膝部软组织伤痛 第一节概述膝痛是指膝部疼痛而言。 该证以膝关节的酸痛、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表现。 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膝部损伤、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滑膜结核、痛风、大骨节病等疾病。 [应用解剖] 膝关节为全身最大的关节之一。 它由股骨、胫骨和髌骨构成。 关节的稳定性由骨、韧带和肌肉来维持。 因此,不能单从骨结构来认识关节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从关节的运动状态中,了解肌肉和韧带的稳定作用。 膝关节的内、外侧副韧带和前、后交叉韧带,在维持关节的稳定上起重要作用。 关节囊具有一定的维护作用。 侧副韧带除具有防止膝内翻和膝外翻外,内侧副韧带尚具有限制外旋的作用。 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不仅可防止胫骨向前和向后滑动,而且还可限制膝内翻、膝外翻以及旋转。 这两组韧带在膝关节伸直和完全屈曲时,处于紧张状态,可防止膝关节过伸和过屈 (图12-1-1)。 膝关节的韧带坚强柔韧,不易断裂。 在功能活动中,总有1个或1个以上的韧带保持紧张,以维持膝关节的稳定。 膝关节囊内面有滑膜覆盖,为人体最大的滑膜腔,髌上方为滑膜的反折部。 它 ![]() 对于维护膝关节的屈伸活动有重要作用。 若将滑膜切除,势必影响关节功能。 内侧半月板位于膝关节间隙。 内侧半月板较大,呈“C”形,前窄后宽,有前后两角。 前角附着于前交叉韧带前方的髁间窝,而后角则附着于后交叉韧带前方的髁间窝。 中部外缘与内侧副韧带相连,半月软骨的活动因而受限制。 外侧半月软骨小而厚,近似“O”形。 前角附着于前交叉韧带前方的髁间窝,而后角则附着于胫骨隆突和内侧半月板后角之前。 外侧半月软骨常有先天性盘状畸形,称盘状软骨。 其外形椭圆可因轻微外伤而破裂。 髌下脂肪垫呈三角形,位于髌韧带及胫骨前上端所形成的三角区之间,有充填空隙,滑润关节的功能。 当脂肪肥厚或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时,即可引起膝关节的功能紊乱。 膝部以股四头肌最为重要,主要是伸膝功能;其拮抗肌为腘绳肌,主要是屈膝功能。 临床上若固定膝关节时间过长,则极易发生股四头肌粘连及废用性萎缩。 [生物力学特点] 膝关节是一个铰链机构,而实际上膝关节有两个自由度,它可以绕纵轴及横轴转动,亦即可以内旋、外旋及屈伸。 关节绕横轴屈伸最大可达150°。 当伸膝最后10°~20°时,胫骨要外旋4°~15°。 这种旋转产生在半月板与胫骨之间,是由于外侧半月板随着伸膝而向后滑动,而内侧半月板几乎不动,从而产生胫骨绕其纵轴之旋转。 屈膝时有相反的内旋产生。 膝关节屈伸在0°~110°和10°~15°内旋及外旋。 正常行走屈伸约为70°。 下楼时屈伸角近于90°,上楼时比90°小,坐位时在90°~110°之间最为适宜。 膝关节有1块位于股骨髁前面的髌骨。 髌骨由于髌韧带的固定作用,它相对于胫骨来讲几乎是不动的。 但能在股骨髁上滑移5~7厘米。 而且股四头肌力线与髌韧带有一约为5°夹角。 这样,髌骨就产生一侧向力。 这个侧向力,一方压向股骨髁窝,另一方由侧韧带承担。 膝关节的屈曲,涉及到膝关节的旋转中心。 膝关节屈曲时,旋转中心不断地在改变。 每一瞬时,有一相对应的中心,称为瞬时中心。 人体在直立位时,重心线在膝关节中心稍前一些通过。 这种情况不需肌力很大来平衡。 膝关节受力等于体重减去小腿、足重量的一半。 如果站立时体态不正确,则将在膝关节产生力矩,需要肌力来平衡。 当膝关节弯曲情况下站立或慢步上楼时,膝关节可能承受3~5倍体重的力。 在行走时,其作用在膝关节上的力约为体重的3倍。 半月板在胫骨间起分担负载的作用,它可把股骨传来之压力分散到胫骨平台。 如没有半月板,则载荷集中到股骨上某一点,这将导致关节损伤。 当膝关节受到冲击载荷时,半月板还有缓冲的作用。 在负荷轻时,半月板分隔股骨和胫骨;当负重荷时,会发生股骨髁软骨与胫骨平台软骨相接触。 [病因病机] 1.寒湿阻络露卧受凉,或居潮湿之处,寒湿稽留,深伏于膝,气血阻滞,发为膝痛。 《张氏医通》曰: “因卧湿地,流入脚膝,痹弱痛重。 ”2.湿热蕴结湿热浸淫,或感受风湿之邪,郁而化热,蕴结经脉,聚于膝部,发为肿痛。 3.热毒内攻风毒外侵,与血热相搏,热毒内攻,气血壅滞,发为膝肿痛。 4.淤血蓄积跌仆、坠堕、碰击,淤血蓄留,气行不畅,血淤不通,不通则痛。 5.肝肾亏损肝主筋,肾主骨,膝为筋骨之大会,劳欲过度,或病后虚羸,肝肾亏虚,筋骨失于精血之养,而致膝痛。 如《张氏医通》: “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 6.气血亏虚病后体虚,或脾胃素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膝部筋脉失于濡养,发为疼痛。 第二节常见疾病一、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膝关节内外侧各有1条韧带。 内侧副韧带又称胫侧副韧带,是膝关节组织的主要支柱。 其浅层呈三角状,是1条坚韧的宽带;深层是关节囊的增厚部分,与内侧半月板相连。 此韧带起于股骨内收结节远侧端,在关节平面4cm处,止于胫骨的内侧面。 其后缘与关节囊相连,前缘与股四头肌扩张部和膑韧带相连。 因此,内侧副韧带的布局能强力控制膝关节的所有活动。 外侧副韧带起于股骨外上髁,止于腓骨小头。 患者有明显外伤史,伤后膝关节内侧或外侧疼痛、肿胀,有时有淤斑,膝关节不能完全伸直,走路用足尖用力。 检查压痛点对诊断有帮助。 内侧副韧带损伤时,压痛点在股骨内上髁,也可在胫骨内髁附着部。 膝关节分离试验阳性。 慢性内侧副韧带损伤,仅有膝关节内侧酸胀痛,压痛点在股骨内上髁或胫骨内髁。 外侧副韧带损伤压痛点在股骨外上髁及腓骨小头。 X线检查: 可帮助了解损伤程度。 二、胫骨内髁炎胫骨内髁炎是胫骨内髁的无菌性炎症的表现。 临床主要为膝关节屈伸活动膝内侧疼痛,患者能明确指出痛点,痛点范围如小指腹大,距膝关节间隙1cm左右。 以往曾将此病诊断为内侧副韧带损伤。 膝关节伸屈活动时膝关节内侧疼痛,疼痛局限于胫骨内侧髁骨凸部,上下楼梯时疼痛明显,劳累时加重,休息后减轻,当受风寒湿侵袭或天气变化时,有预感或疼痛加重。 膝关节外形正常,无红肿,关节屈伸活动正常,于胫骨内髁骨凸部有明显压痛,范围大小犹如小指腹。 当膝关节伸直或微屈位时,再使小腿外旋,可使疼痛加重。 X线检查: 无异常发现,可排除其他骨质疾病。 三、髌下脂肪垫劳损髌下脂肪垫为三角形,位于髌韧带的后面,胫骨上端前面三角区域之间,有充填此腔,滑润关节的功能。 膝关节前部疼痛、酸胀、沉重、发凉。 当风寒湿刺激时,可使症状加重,疼痛可沿小腿前方传至足背与足趾,引起局部不适或疼痛。 更多的是向膝关节后方放散,引起腘窝部不适或疼痛,严重者引起足跟痛,甚至走路跛行。 病程较长且病情严重者,可有膝关节松弛,股四头肌萎缩或肌张力减低,膝关节在伸直运动时疼痛加重,但膝关节不肿胀。 髌下脂肪垫试验阳性。 X线检查: 无异常发现,但可排除膝关节骨质性疾病。 如膝关节结核、肿瘤等。 本病应注意与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与半月板损伤等疾病相鉴别。 四、髌骨软化症本病因髌骨关节面损伤和劳损所致。 多发生在青年人和中年以前。 主要症状为膝前区不适和疼痛,半蹲位时疼痛显著为本病特点,疼痛一般局限在髌骨后方。 当膝关节伸屈活动时疼痛加重,如久坐起立、上下台阶时,早期疼痛呈间歇性,时轻时重,晚期持续性。 病人感关节僵硬,活动不灵,有时髌骨下出现响声。 检查膝关节一般无肿胀,股四头肌亦可无萎缩,髌骨处有压痛及叩击痛,向侧方推动髌骨时,疼痛加重。 当膝关节伸屈活动时,髌前可触及细微摩擦音。 股四头肌抗阻试验阳性。 另外,还要检查有无结构异常,如髌骨脱位及膝内、外翻畸形等。 X线片可见髌股关节间隙变窄、边缘骨刺以及髌骨关节面粗糙、硬化和残缺等。 诊断不明时,可进一步作关节镜检查确诊。 五、胫骨粗隆骨骺炎胫骨粗隆骨骺炎,又称胫骨结节骨软骨炎、胫骨结节骨软骨病和胫骨结节无菌性坏死。 本病多发10~17岁的青少年,男多于女,特别是在进行跳跃、踢足球、篮排球、奔跑、爬山等运动时,易发生此病。 起病缓慢,逐渐出现一侧胫骨结节肿大、隆起,局部疼痛。 也可于1次剧烈运动后,局部微肿、疼痛,活动可使疼痛加重,休息后疼痛减轻或消失。 尤其是上下楼梯、上坡时明显,严重者可有跛行。 抗阻力伸膝关节时,由于股四头肌猛力收缩,通过髌韧带牵拉胫骨结节骨骺,而产生剧烈疼痛。 局部压痛明显,伸膝乏力,并腿下蹲试验阳性。 X线检查: 胫骨结节前方软组织肿胀,骨骺密度增高,碎裂或舌状翘起,有时可看到碎骨片向外移位。 有的在髌韧带里看见分离的骨块,胫骨结节相对的胫骨部位变得凹陷,边缘不规则。 有时骨骺下与干骺端愈合。 六、半月板损伤半月板为纤维软骨组织,也叫半月软骨,介于股骨两髁与胫骨平台之间,附着于胫骨两髁的边缘。 其作用是加深胫骨髁的凹度,以适应股骨髁关节面的弧度,使膝关节稳定。 1.病史多有膝关节外伤史。 2.症状与体征 (1)肿: 关节肿胀; (2)痛: 行走后关节内疼痛; (3)萎: 股四头肌萎缩: (4)响: 活动时关节内有响声; (5)交锁: 活动时膝关节突然卡位,经活动后可解锁; (6)无力: 特别是走下跛路时易跪倒; (7)不稳: 行走时有脱位样不稳感。 3.检查情况关节间隙有压痛,膝关节过伸或过屈时疼痛;麦氏试验阳性,研磨试验阳性,重力试验阳性。 七、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名变形性膝关节病、退行性膝关节病、增生性膝关节炎、肥大性膝关节炎和软骨软化性膝关节病等。 属于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失调性活动性动力疾病。 它是全身性易感因素和局部机械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关节主动活动时疼痛并伴有磨擦音,上、下楼梯时尤为明显。 急性发作的病人,关节肿胀严重,触痛明显;浮髌试验阳性;从关节腔中可抽出大量淡黄色积液。 在比较消瘦的病人,可见关节四周多有隆起,正常关节圆滑外观消失。 按压髌骨时可有疼痛和摩擦感。 髌骨下脂肪增生、肥厚、硬化的病人,可从髌腱方触到肿块。 若肥厚的滑膜、破裂的半月板、游离体或髌下脂肪垫在关节活动时长于两关节面之间,可发生关节交锁。 急性期的病人,股四头肌痉挛,后期股四头肌明显萎缩,关节不稳,容易打软。 由于周围骨赘形成和韧带等软组织骨化,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变小,严重者关节可固定于半屈曲状态。 X线表现: 病变早期,X线检查可无明显阳性发现。 随病程进展,髌骨后上角或后下角有骨质增生,外伤后,增生的骨赘可形成骨折。 在髌骨中部与股骨髁相关节的部位可见骨质硬化,髌骨轴位片显示髌股关节间隙狭窄。 胫股关节间隙可见一侧狭窄,狭窄的一侧关节边缘有骨刺形成。 关节面软骨下骨质硬化,其下可见小的囊肿形成,胫骨髁间嵴的圆滑的外观消失,代之以高而尖的髁间嵴。 八、膝部滑囊炎膝关节周围有许多滑囊,正常情况下囊内有少许滑液,以适应膝关节活动和肌腱滑动。 当有炎症时,则渗出增多,出现肿胀疼痛。 临床常发生病变的有髌前皮下囊,位于髌骨与皮肤之间;髌下皮下囊,位于髌韧带与皮肤间;髌上滑囊多与膝关节腔相通;胫骨粗隆皮下滑囊,位于粗隆与皮肤之间;半膜肌滑囊位于半膜肌下端深面;股二头肌腱滑囊,位于股二头肌腱与腓侧副韧带之间;腓肠肌内侧头下滑囊等。 一般无明显外伤史,逐渐发现在膝关节附近好发部位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疼痛包块,皮肤不发红。 表浅者扪及清楚的边缘,并有波动感;位于深处者,边缘不清,不易测出波动。 如滑囊不与膝关节相通,按之肿块体积大小不变;与膝关节相通时,按压体积缩小。 关节活动一般不受影响。 但疼痛剧烈时,患膝不能充分屈伸。 如有感染,则疼痛剧烈,且肿块表面皮肤有红、肿、热表现、体温升高和白细胞增多等。 滑囊穿刺时,慢性者可抽出清晰滑液,急性多为血黏液,合并感染时可抽出脓液。 根据临床表现、职业与工作姿势以及外伤史等,诊断多不困难。 九、腘窝囊肿腘窝囊肿来源有二: 即膝关节后关节囊和腘窝部滑囊,腘窝部滑囊最常见的是腓肠肌一半膜肌滑囊,此滑囊可经关节囊的后壁小孔与关节腔相通。 主要症状为腘窝内肿块,病情发展缓慢,局部可有轻度酸痛;膝关节伸直时,肿块增大凸起明显,张力增加,触之变硬;屈膝时陷入腘窝内,张力变小、变软。 半屈时肿块可上下、左右推移,有饱满波动感。 如与关节腔相通,用力挤压时,肿块可缩小或消失。 有些患者在关节做快速屈伸活动时,囊肿即可膨胀。 膝充分伸直时,瓣膜孔关闭,肿胀一直不退;膝屈曲时,用力按压囊肿可使液体流回关节腔,囊肿变小。 十、滑膜皱襞综合征膝关节内的滑膜皱襞增生肥厚、粘连,出现膝关节内结构紊乱,有疼痛、肿胀和不稳等临床现象,称膝关节滑膜皱襞综合征。 多有外伤史。 膝上和内侧间歇性疼痛是其常见症状。 疼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可缓解。 膝屈伸时伴有蛋响,为肥厚皱襞滑过股骨髁部所致。 部分患者膝部活动时有摩擦感或阻挡感,病史长的患者可有股四头肌萎缩。 髌上或髌内、外侧有压痛,这些位置的差异往往表示滑膜皱襞的位置和严重部位。 少数患者有关节积液。 当关节软骨变性剥脱,形成关节内游离体时,则可有膝关节交锁现象。 X线片无异常发现;关节镜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十一、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受伤后关节内有撕裂感,关节松弛,失去原有的稳定性。 膝关节明显肿胀,关节内积血、疼痛,活动功能丧失,抽屉试验阳性。 X线照片检查,有时可见胫骨棘撕脱之骨片。 十二、伸膝装置外伤性粘连外伤后伸膝功能障碍,膝关节呈僵硬状,股四头肌腱部可扪到粘连成块的硬结,股四头肌收缩时髌骨不能上下移动或只有微动,局部按压有疼痛。 X线照片应排除其他骨性疾病。 十三、小腿三头肌损伤急性损伤即显示局部肿胀、疼痛、压痛,并有广泛性皮下出血,步行功能障碍,小腿屈曲受限。 慢性损伤者肿胀不明显,只自觉局部疼痛,被动牵拉或主动的收缩小腿后部肌肉均感觉损伤部位疼痛。 十四、腓肠肌痉挛与损伤腓肠肌为小腿后侧浅层肌肉,以内侧、外侧两头分别起于股骨的内、外侧髁的后面,两头合成肌腹后,在小腿中分行成扁腱。 腓肠肌痉挛时,小腿后部肌肉挛缩、僵硬、疼痛;急性损伤者小腿肿胀、疼痛,局部可有淤血,行走活动困难;慢性劳损者,小腿后面酸痛、发胀、小腿沉重。 走路多以足尖着地行走,不敢用全足着地负重,否则疼痛,因而可出现跛行。 检查: 腓肠肌痉挛者,小腿后侧发硬、隆起,局部有压痛;慢性劳损,小腿后侧无明显肿胀,可触到硬块,局部有压痛。 病程久者,可有肌张力减低,甚至发生肌肉萎缩。 十五、风湿性关节炎多有链球菌感染病史。 急期可呈多发性及游走性关节酸痛,多发生在大关节。 可伴有肿痛和结节、红斑;慢性期仅感关节酸痛。 化验检查: 抗“O”在1: 500以上;或血沉增快;或抗链激酶超过80U以上,或抗透明质酸在128U以上;或“C”反应蛋白阳性,X线片无骨质损害。 十六、膝外翻及膝内翻正常下肢伸直位时,髌骨向前,两膝及两踝可互相靠拢接触,两足前方有30°的开角,即小腿有15°外旋。 如小腿自膝关节向外侧倾斜,外翻角度>15°时叫膝外翻,双侧外翻者称“X”形腿;膝关节之远侧向内方偏斜,致膝部凸向外侧,两膝间距>5cm称膝内翻,双侧膝内翻者称“O”形腿。 1.膝外翻单侧膝外翻多出现跛行,双侧者则步态蹒跚。 因内侧副韧带及前交叉韧带被拉长松弛,造成膝关节不稳,易疲劳及受伤;膝关节内侧及大腿内侧肌裙疼痛。 有关节滑膜炎时,易出现关节积液。 病人站立时,因双膝相碰,常使一侧稍稍屈曲处于另一膝的前方,另一膝则过伸而处于后方。 快走及奔跑时易碰撞而跌倒。 后期可发生骨关节炎。 可合并其他畸形,如扁平足、髌骨脱位等。 2.膝内翻膝关节突向外侧,两关节内缘不相接触,常伴有胫骨下段向内扭转、足趾朝里和扁平足。 双侧同时存在时,从正面观两下肢呈“O”形。 行走时呈摇摆步态。 由于动力学因素的改变,可引起软组织劳损、疼痛,后期可形成骨关节炎,影响功能。 第三节治疗方法1.针刺方法对于膝部疾病引起的疼痛,病痛在腘横纹及髌骨以上者,进针点多选取在大腿,方向向下直对痛点;病痛在腘横纹及髌骨以下者,进针点多选取在小腿部,针刺方向向上,膝前病痛,小腿部进针点应稍低,以免针尖剌激胫骨粗隆而引起疼痛和出血。 髌下脂肪垫损伤的压痛部位在髌骨深层髌韧带的两侧。 因为知觉干涉的阻拦效应,若进针点取在小腿前缘,针刺的效应常常不能越过有一定坡度的髌韧带。 因此,可用小号针在髌韧带部位进针,可显效。 腿部病痛可根据情况选择进针点,若疼痛范围较大,可从上部和下部分别进针,或从一侧并排进针。 2.疗效对于膝部病痛,浮针疗法的疗效多数情况下较好,有时可收到针入痛除之神效。 但侧副韧带、交叉韧带损伤等疾病,因为韧带组织的修复能力较差,效果一般,常需多次治疗。 对于半月板损伤引起的疼痛,浮针疗法可缓解,但不能彻底解决,需综合治疗。 伸膝装置外伤性粘连和膝部畸形等,浮针疗法效果欠佳,仅可暂时缓解疼痛。 膝部滑囊炎需多次治疗,多需配合其他治疗。 可用于缓解腘窝囊肿的疼痛,虽难使囊肿消失,但浮针治疗后,可提高局部痛阈,此时针刺或挤压囊肿可提高耐受力,减少疼痛感。 3.体会膝部疼痛是临床常见的病症,浮针疗法是较为满意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对于前膝部的病痛,治疗时膝关节下方垫高,使屈伸角约成150°,这样便于进针。 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亦较好,但因常呈游走状态,需作持久治疗。 对于某些膝关节退变性疾病,有时虽无疼痛,但有关节活动障碍时,浮针治疗同样有效。 在确定没有骨折等病时,可适当配合推拿手法治疗。 部分腿部病痛可能是由腰部疾患引起。 若单纯在疼痛部治疗,远期疗效可能欠佳,应注意加以鉴别。 第四节病案举例1.霍XX,女,70岁。 □主诉: 右膝骨性关节炎1年余。 病人自诉上下楼、行走时右膝髌内缘、内侧关节间隙疼痛,右膝正侧位片明确诊断。 查体: 右膝屈伸活动度尚正常,髌骨移动度差,但髌内缘、内侧关节间隙无压痛。 因无明确压痛点,本不愿治疗,建议按摩、理疗,但病人深信针灸,要求治疗。 处置: 在髌上8cm左右,平髌内侧缘、内侧关节间隙由上向下针刺2针,共治疗4次,最长1次留针36h,最后1次治疗后,病人已无膝痛,随访未复发 (北京裴军武于1999年10月提供)。 2.吴XX,女,54岁。 初诊: 1998年8月11日。 □主诉: 左膝疼痛1个月。 □现病史: 左膝后侧疼痛近1个月,加重1周,无明显诱因,小腿活动受限,行走欠利索。 查体: 左膝后内侧压痛 (+),无红肿发热。 诊断: 肌腱炎。 处置: 针入后疼痛基本消失,膝关节活动度改善。 复诊: (1998年8月12日): 疼痛基本解除,小腿用力伸直时稍有牵拉痛,未继续治疗。 3.刘Xx,男,57岁。 患者因脑梗死而致左侧肢体偏瘫,经治疗已有明显好转。 但近因行走活动较多而致右膝外侧疼痛,行走困难。 查体: 右膝外侧压痛 (+)。 诊断: 右膝外侧滑囊炎。 处置: 疼痛消失,行走自如。 4.刘X,男,70岁。 □主诉: 左腘窝疼痛半个月,行走活动欠利索。 查体: 左腘窝及下方压痛 (十),局部稍肿胀,膝关节活动度正常。 诊断: 腘窝痛。 处置: 压痛消失,行走自如。 5.霍XX,女,62岁。 初诊: 1999年7月2日。 □主诉: 右膝疼痛半年。 □现病史: 右膝内侧疼痛半年,近加重,行走欠利索,无外伤史。 查体: 右膝内侧压痛 (+),局部无红肿热痛。 诊断: 右膝内侧副韧带劳损。 处置: 压痛 (一),行走便利。 复诊: (1999年7月5日)症状较前好转,压痛 (+)。 续治疗3次痊愈。 按: 韧带劳损临床较难治疗,一般需多次治疗,同时必须注意减少活动,避免劳累及受凉。 否则易复发,复发后本疗法同样有效。 6.王X,男,30岁。 初诊: 1999年8月2日。 □主诉: 左膝疼痛1天。 □现病史: 患者感风寒后左膝外侧疼痛1天,行走活动欠利索。 查体: 左膝外上方压痛 (+)。 诊断: 肌筋膜炎。 处置: 压痛 (一),行走较前好转。 二诊 (1999年8月3日): 原痛点压痛 (一)。 现原痛点外上方2cm处局部压痛 (+)。 继续治疗1次,压痛 (一)。 按: 治疗过程中常见复诊时,患者主诉疼痛等症状未减轻,此时可细心地重新检查,区别痛点位置的改变,重新进行治疗,同样会有效。 7.白xx,男,43岁。 初诊: 1999年1月22日。 □主诉: 双膝疼痛1月余。 □现病史: 1个月前开始感双膝酸痛,无外伤史,行走及上楼时尤甚,局部无红肿热痛。 查体: 双膝髌下韧带压痛 (+),膝关节屈伸活动不受限;浮髌试验荫性,关节无红肿;膝关节X线片未见异常,抗“O”荫性,类风湿因子500U,血沉8mm/s。 诊断: 髌韧带劳损。 处置: 疼痛消失,下蹲时膝部无疼痛,行走自如。 8.周xx,男,19岁。 初诊: 1998年12月1日。 □主诉: 右膝肿痛40天。 □现病史: 患者40天前打球时撞伤右膝。 现右膝关节肿胀疼痛,无淤血,膝关节活动尚可。 查体: 膝部肿胀,外膝眼压痛 (十),关节屈伸障碍不明显,浮髌试验 (一),膝关节旋转挤压试验 (一),X线片未见骨折征象。 诊断: 右膝软组织挫伤。 处置: 如图12-4-1。 疼痛消失,局部再行红外线照射,以利肿胀的消散与吸收。 体会: 浮针对该类病变疗效明确,进针点应稍低,避免针尖剌激上部骨膜。 若髌韧带两侧均压痛,可考虑从髌韧带部位进针,减少有一定坡度的骨质和韧带引起的知觉干涉的阻拦效应。 9.李XX,男,28岁。 初诊: 1999年7月25日。 □主诉: 右膝疼痛8年,近来加重。 □现病史: 患者数年前运动时曾损伤右膝,后常感右膝关节疼痛,感受寒凉及劳累后加重,不能负重;膝关节活动疼痛加剧,并常有交锁感,曾经多种治疗,疗效不显著。 查体: 髌韧带两侧压痛 (十),局部肿胀不明显,膝关节旋转挤压试验 (+)。 抗“0”荫性;血沉: 12mm/s;膝关节X线片未见异常。 诊断: 右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处置: 如图12-4-2。 压痛消失,关节活动好转。 ![]() 随诊: 膝关节功能改善欠佳,3天后疼痛又渐起。 10月份行手术治疗,摘除破碎半月板。 体会: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行浮针治疗具有很好的止痛效果,但远期疗效欠佳。 因膝关节活动量大,承受上身负荷重,易致复发。 临床需综合治疗,手术治疗是根治之法。 10.廖XX,女,48岁。 初诊: 1999年6月15日。 □主诉: 右小腿疼痛3天。 □现病史: 患者3天前跑步时不慎扭伤小腿,现右侧小腿后缘酸胀疼痛,行走困难。 查体: 右腓肠肌下部压痛 (++),局部肿胀,无淤血。 诊断: 腓肠肌损伤。 处置: 如图12-4-3。 治疗后自觉疼痛明显减轻,压痛消失,行走时无痛感。 按: 该病例损伤较轻,1次即愈。 另有一些损伤较重者,复诊局部酸胀感会较明显,可继续治疗;或配合针灸、热疗等,以促进肿胀的消散和疼痛的解除。 11.郭xx,男,72岁。 初诊: 1999年6月15日。 □主诉: 右侧小腿前缘酸痛麻木1月余。 □现病史: 该患者因腰骶部疼痛伴小腿痛麻前来就诊。 腰椎X线片检查示: 腰椎退行性改变,经5次针灸治疗后腰痛已愈,惟小腿症状未见减轻,现右侧小腿前缘酸痛,伴足面麻木,不能久行和用力,决定改用浮针治疗。 查体: 右胫骨前嵴外侧压痛 (+),下端及足面麻木,感觉稍减退,下肢后、外侧无疼痛麻木。 诊断: 胫骨前肌肌筋膜炎。 处置: 如图12-4-4。 A针,压痛消失,麻木减轻不明显;继B针,约10分钟后,麻木开始缓解。 二诊 (1999年6月17日);胫前肌疼痛已解除,麻木缓解,现仅??趾麻木。 从两针点继续治疗1次,麻木基本解除。 12.丁Xx,男,69岁。 初诊: 1998年10月27日。 □主诉: 两腿疼痛1个月。 □现病史: 自1个月前受凉后,开始感两侧下肢疼痛,尤以两腿后为著,近2周加重,已理疗1周无效,今来诊。 现患者两膝后侧 ![]() 疼痛较剧,行走困难,不能弯膝及下蹲,欲下蹲时则感下肢紧张、僵直,伴颤抖,无腰痛及下肢麻木。 查体: 大腿肌裙紧张、压痛 (+),双膝后则偏内侧缘压痛 (++),膝关节屈伸度检查基本正常,局部无红肿;膝关节X线片示: 膝关节退行性改变,血沉15mm/h,抗“O”阳性。 诊断: 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肌筋膜炎。 处置: 如图12-4-5。 ![]() 选择膝后最痛点先行治疗,感觉疼痛明显减轻,压痛消失,行走时膝关节后侧不痛,能下蹲,惟下蹲时膝前痛,未另行治疗,嘱患者下肢适量活动。 复诊 (1998年10月28日): 膝后已不痛。 现大腿前、后、外侧疼痛,范围较广泛。 因费用问题,未再作浮针治疗,给予电脑脉冲治疗5次,基本痊愈。 体会: 该患者疼痛较广泛,自觉病情严重,心理负担较重。 笔者以为,其下蹲困难主要是由于大腿肌裙的肌筋膜炎致肌肉紧张僵硬所致,加之心理因素的影响,故治疗时首先解决膝后疼痛,可收立竿见影之效。 同时帮助患者消除心理压力,树立治疗信心。 腿部疼痛仍可浮针治疗,可使用从膝部多针并排针刺,方向向上,或从踝部腕踝针进针点,向上针刺。 因如此治疗使用针具较多,不符合价效原则,故放弃改用他法继续治疗。 注: 本书出版前获悉,该患者后被诊断为帕金森综合征。 13.赵XX,女,72岁。 初诊: 2000年4月3日。 □主诉: 右膝疼痛20天。 □现病史: 右膝内侧疼痛20天,无外伤史及感受寒凉史,膝关节活动稍受限,行走、下蹲时疼痛较明显。 查体: 右膝内侧压痛 (++),局部肿胀,无发热感。 诊断: 右膝内侧副韧带损伤。 处置: 先从小腿内侧向上针刺,疼痛稍减轻,未臻理想,复从大腿部向下针刺,疼痛感明显减轻,压之稍感酸痛,行走等活动较前好转。 二诊 (2000年4月5日): 自诉行走较前好转,但疼痛减轻不明显。 检查发现,原痛点轻压痛,其后缘压痛 (+)。 处置: 压痛基本消失。 三诊: 疼痛明显好转,按压稍有酸痛,继续配合红外线局部照射。 体会: 因浮针治疗多针对明确痛点,而临床常见病人复诊时,主诉疼痛减轻不明显,甚或加重,应加以详细诊察,区别原痛点与新痛点,为疗效判定提供依据,新痛点治疗仍有效。 该类韧带劳损常需多次针刺,每次均可部分减轻,但很少会全部消失。 因为韧带组织的修复能力较差,且关节、肌肉制动困难,所以远期疗效常不理想,易复发。 复发后治疗同样有效。 14.姜XX,女,32岁。 初诊: 1998年10月20日。 □主诉: 膝关节疼痛5年。 □现病史: 患者5年前患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性加重,现四肢关节疼痛、畸形,双膝关节疼痛尤甚,关节畸形、强直,不能伸直,行走困难。 知余研习浮针疗法,愿意一试。 查体: 膝关节畸形,屈伸障碍,屈曲约30°,膝眼、腘窝及膝关节内外侧压痛 (++),局部红肿发热。 理化检查结果未记录。 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 处置: 如图12-4-6之A。 双腿同时治疗,压痛减轻约50%,关节屈伸度稍增大。 ![]() 二诊 (1998年10月22日): 如图12-4-6之B、C、D。 分别治疗内、外、后痛点,压痛亦减轻约50%。 三诊 (1998年10月25日): 重复一诊。 四诊 (1998年10月27日): 重复二诊。 疗效评定: 经4次治疗后,即时有一定的止痛效果,但起针后变化不大。 体会: 浮针疗法对早期的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比较好,但对中晚期的类风湿关节炎已有骨质改变,出现畸形后,浮针疗法对关节活动度无明显改善作用,临床止痛有一定作用,但远期疗效不佳,一般不作为本疗法的主要适应证,因其无药物不良反应,若患者要求,可以作为辅助治疗。 【回复/版区/上篇/下篇/发贴/仅文字/HTML】 |
【倒序/最近21条回复】(暂无) |
(查看完整版网页) |
短讯|首页|登录|算法|电脑版 . DK MiniBBS Plus v2.0 mm0759.com 62 毫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