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登录 | 注册
MYCSG.CN
第11章治疗常见髋部软组织伤痛 - 文章首页返回版区
■标题:第11章治疗常见髋部软组织伤痛
■作者:IPSC [2025/1/26 23:41:05]
第11章治疗常见髋部软组织伤痛




第一节概述髋部软组织伤痛是指髋关节及其相关的肌肉筋骨疼痛。

常见于髋部骨折脱位、髋部扭挫伤、髋关节滑囊炎和蛋响髋等疾病。




[应用解剖]

髋关节是人体最深、最完善的一个杵臼关节,3/4圆形的股骨头关节面恰好适合髋臼的杯形腔,其骨结构稳定,周围还有强大的关节囊和韧带,可防止关节脱位。

髋关节的主要功能是负重及维持较大范围的活动,且有稳定、灵活的特点。

关节囊内面有滑膜,形成一个完整的囊腔,内有黏稠的滑液,使关节能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和旋转。

屈肌裙有髂腰肌、股直肌和缝匠肌;伸肌裙有臀大肌;内收肌裙有内收长肌、内收短肌和内收大肌;外展肌有臀中肌、臀小肌和阔筋膜张肌,使髋关节内旋,梨状肌、闭孔肌和股方肌使髋关节外旋。

股骨头的血运主要来自股骨干滋养动脉、关节囊或支持带的动脉、圆韧带的小动脉3个途径。

上述血运遭到损坏,则可引起股骨头的缺血性坏死。

髋关节的神经支配主要有坐骨神经、闭孔神经的前分支,其中1支达膝关节。

所以,髋关节病变可引起膝关节疼痛。

大腿肌主要有前裙的缝匠肌、股四头肌、阔筋膜张肌,内侧裙有股薄肌及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后裙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这三裙肌肉的协同作用下,支配下肢的屈伸、外展、内收等动作。

当受到外力作用和在不正常体位下工作、从事活动便可造成上述筋、肌的损伤。




[生物力学特点]

1.髋关节的运动范围和股骨上端结构

(1)运动的范围:

髋关节在矢状面运动的最大范围能屈曲0°~140°,伸展0°~15°;在冠状平面能外展0°~30°,内收0°~25°;在横向平面内,屈曲时外旋0°~90°,内旋0°~70°。




(2)股骨上端的结构:

该处主要的骨小梁系统有2个:




①内侧骨小梁系统:

始自股骨干上端内侧皮质,向股骨颈内侧做放射状分布,最后终止在股骨头软骨下方;

②外侧骨小梁系统:

始自股骨干外侧皮质,沿股骨颈外侧上行,与内侧骨小梁交叉,止于股骨头下侧1/4处软骨下方。

股骨颈内侧骨小梁系统称为压力系统,而外侧骨小梁系统称为张力系统。

根据“骨的功能性适应”原理,骨小梁是按照应力作用方向进行排列的。

股骨颈内侧的骨小梁系统受到压力作用,而外侧骨小梁系统则受到拉力作用,主要是外展肌和阔筋膜张肌作用。

2.髋关节的静力学1960年,Rydell作了在体试验证明单腿站立时作用在股骨头上的力为2.6Xb·w

(b·w代表体重)。

在慢步行走时为1.6Xb·w,在跑步时作用在股骨头上的力约为5Xb·w。

当双腿平衡站立时,股骨头承担上身和上肢的重量。

由解剖学可知上身及上肢重约为总体重的2/3,亦即作用在股骨头上的力为1.3Xb.w。

3.髋关节的动力学人体髋关节的运动学与动力学计算,一般都以步态分析进行讨论。

正常男人步行时的力出现两个峰值,发生在后跟着地后可达4w和脚趾离地前达7w。

当足平时,其重心下降,摆动时肌力在发挥作用。

女性步态,其关节作用力要低得多。

根据步态正常与否,可以判断关节有否出现异常现象。

4.髋关节的功能适应与损伤髋关节的结构是功能适应的,超越其正常生理功能的负荷就可能造成关节损伤。

合力作用方向改变可引起病理学改变。

股骨颈骨折,肌力可起重要作用。

产生骨折的力,一种为肌肉收缩力,一种为外力直接作用所致。

如果有足够的肌肉组织

(120~300cm)跨过髋关节,同时收缩,即可产生引起骨折的力量。

当摔倒时所受外力可以通过肌肉吸收消散,如果超越其消散能力或来不及运用神经肌肉的调解机制去消耗能量,也可导致骨折。




[病因病机]

1.寒湿浸渍坐卧湿地,或冒受雨露,或水中作业,寒湿多侵于下,阻遏经脉而为髋痛。

2.湿热稽留感受湿热之邪,或感受寒湿之邪,郁而化热,或饮食伤脾,湿热内生,稽留髋部而为疼痛。

3.痰湿流注脾胃不化饮食,或湿浊积久不解,蓄久化痰,湿痰流注腿部而生疼痛。

4.血虚不濡素体血虚,或久病、失血之后,气血虚弱,筋脉失濡而为髋痛。

5,肾虚失养年老肾亏,或劳欲伤肾,肾精亏虚,筋骨经脉失养而为髋痛。

6.劳伤筋脉久行久立,强力举重,劳伤筋脉,血阻下肢,不得通行,则为髋痛。

7.血淤阻络跌仆损伤,气血运行不畅络脉淤阻,发为髋痛。

第二节常见疾病一、梨状肌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是因梨状肌的急慢性损伤而引起的梨状肌水肿、痉挛、肥厚等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及其他骶丛神经、臀部血管等而引起以下肢放射痛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系列症候裙。

1.症状

(1)患者多有外伤史,慢性劳损史或夜间受凉史,妇女盆腔炎病史。




(2)臀部有酸、胀、疼痛并沿坐骨神经走行方向放射,引起大腿后面、小腿外侧疼痛,会荫部抽痛,小腿外侧和足趾麻木。

严重者疼痛可呈刀割样、跳动性剧痛,影响睡眠,翻身困难,生活难以自理。

腹压增加时疼痛无明显加重。




(3)多数病人有间歇性跛行,自觉患腿短缩。

2.体征

(1)强迫体位,走路跛行。




(2)腰部一般无阳性发现。

臀部可触及梨状肌紧张、肿胀、肥厚的条索状物,有明显的压痛,可向足背放射。




(3)直腿抬高试验及其加强试验阳性,抬高超过60°时疼痛又可减轻。




(4)腰椎X线及CT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二、臀上皮神经损伤臀上皮神经的组成,多数认为由腰1~3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构成,臀上皮神经从起始到终止,大部走行在软组织中。

患者多有外伤史、受寒湿史,也有不明原因慢性发病者。

临床症状:

一侧或双侧腰臀部、尤其是臀部的疼痛,体位改变或咳嗽时疼痛加重,并向大腿后腘窝处放射,一般不超过膝平面。

患者自觉腰部无力,需旁人搀扶或双手抚撑腰部,方能站立和缓步行走,弯腰、起坐、主被动变换体位均可引起疼痛。

多数病人可以检及固定的压痛点和痛性条索

(为紧张的臀中肌),条索质硬如绳,推之可移动,压之胀痛,并向下放射。

腰椎、骨盆平面片无明显异常。

三、臀部肌筋膜痛臀部肌筋膜痛为肌纤维组织炎的一种,后者亦称肌筋膜炎、肌筋膜痛、肌肉风湿病等,臀肌亦为好发部位,臀大肌、臀中肌都可因受寒、潮湿、劳损等而出现激痛点,它是髋部疼痛的常见病因。

相似的名称尚有臀中肌综合征、髂嵴综合征等。

病人自诉腰臀部疼痛,向大腿后外侧放散,弯腰活动时疼痛,臀部皮肤麻木。

检查直腿抬高时有臀部疼痛,但无放射;压痛较局限于臀大肌后缘附着处及臀中肌。

可找到激痛点,即一触及即产生剧烈疼痛,并向肢体的远侧传播,但并不符合神经解剖的分布区,在臀部可触及结节状、条索状物及痉挛肌束。

X线检查无异常,抗“O”正常,血沉正常或稍高于正常。

本症应与真正的坐骨神经痛区别,痛点局封可消除疼痛症状;亦应与臀上皮神经炎区别,后者在髂嵴中后段可触及跨越的条索,压此索条可诱发疼痛,局麻阻滞此索可止痛。

四、髋部滑囊炎髋部有许多滑囊,其中主要的有大转子部滑囊、坐骨结节部滑囊及髂耻骨部滑囊。

滑囊炎是滑囊的积液、肿胀和炎症反应,主要是由于创伤、慢性理化刺激、感染、类风湿等病变引起。

1.大转子滑囊炎大转子滑囊位于臀大肌附着点与大转子后外侧外旋肌裙之间,呈多房性,滑囊较大。

可因臀大肌与大转子的摩擦而发生慢性滑囊炎,也可发生结核性和化脓性滑囊炎。

发病时大转子部疼痛、肿胀,其后侧的生理凹陷消失,局部压痛,大腿内旋时加重,屈曲、外展、外旋位时减轻。

髋关节活动受限,X线检查有时可见钙化斑。

2.坐骨结节滑囊炎坐骨结节滑囊位于坐骨结节与臀肌之间,滑囊炎是由于长期坐着摩擦刺激所引起,又称编织臀。

多见于老年消瘦者。

临床表现:

局部疼痛不适及肿块,压痛及波动感,张力较大不移动,局部穿刺常抽出不同程度的血性液体。

3.髂耻滑囊炎髂耻滑囊位于髂腰肌与耻骨之间,故又称腰大肌滑囊。

内侧为股血管及神经,当滑囊炎症肿大时,股三角疼痛、肿胀、压痛。

因股神经受压,其疼痛可放射到大腿前侧及小腿内侧,患侧髋关节常处于屈曲位。

被动伸直、外展或内旋时疼痛加重。

本病应与髂腰肌脓肿、股疝及髋关节炎鉴别。

常规X线片主要用于排除腰椎及髋关节的结核。

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临床常见疾病,是由于各种不同的病因,破坏了股骨头的血供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塌陷,多侵犯中年人,常导致严重髋关节功能障碍,是目前常见而又难治的疾病之一。

临床常见的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例,是过量服用激素和酗酒诱发的。

应询问病人有无其他诱发史,特别应当询问服用激素或饮酒的量及期限。

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30~50岁年龄段多发。

隐性发病,或可由1次小的损伤诱发症状。

髋部疼痛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多数先表现为内收肌裙或膝关节内侧的疼痛,初为间歇性,活动时痛,休息后好,步行及蹲起时疼痛加重,以后可呈持续性,患髋僵硬,活动受限以外展明显,行走困难出现跛行步态。

全身因素所致者,常为双侧性,但多先后发病,间隔期限不一。

检查:

早期腹股沟韧带下压痛,髋内收、外展痛,“4”字试验阳性;到晚期则各方活动皆受限,Thomas征阳性,重者肢体缩短,并出现半脱位征。

症状之初X线片无改变,6~8个月后,开始出现骨质稀疏及密度不均,以后软骨下区出现囊样变及新月征,股骨头负重区软骨下骨质密度增高,其周围可见点片状低密度区;病变进一步加重,负重区软骨下出现碎裂、塌陷,后期全部或部分区域出现不均匀的硬化、严重塌陷,股骨头不规则扁平,关节间隙狭窄,呈半脱位,Shenton线不连续。

CT、MRI可较早地发现病变,并可在各种断层上观察坏死区部位,但费用贵且无特异性,可供X线后的补充检查。

六、髋关节骨关节炎髋关节骨软骨炎是一种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

其特点是关节软骨发生退行性变,关节边缘骨赘增生。

多发生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

它是影响髋关节功能的常见病。

起病隐渐,初期先有髋关节的疼痛和不适,晨起及休息后感关节僵硬,稍活动后缓解。

每次发作1~2天,缓解期数天、数月不等。

可因负重劳累或1次创伤而诱发。

以后发作频繁,疼痛渐重,病期延长,关节僵硬,行走时出现跛行及限制活动。

当关节受限明显时疼痛反可变轻。

依照炎症严重部位不同,疼痛可在关节前、外或后部,疼痛可沿大腿前面及内侧向下扩散到膝关节内侧,关节负重及过伸、内收、外旋可诱发疼痛,遇寒冷、潮湿疼痛加重,休息、温暖及服用抗炎药物疼痛减轻。

压痛点因炎症严重部位而在关节前或关节后明显,但关节后方坐骨结节及大转子间更易出现压痛;因疼痛出现内收肌痉挛。

关节活动受限久则关节囊挛缩,且因髋内收而表现为患肢短,腰椎出现代偿性侧弯。

Thomas征阳性,Fabere征

(“4”字试验)阳性。

X线片早期可无改变,渐则关节间隙变窄,先是关节间隙内下方,继则遍及全关节。

与关节间隙狭窄平行处,股骨头及髋臼边缘硬化;股骨头颈交界处骨边缘增生,以股骨头内下方为著;股骨头顶部受压重处可有囊样变,可因受压而塌陷,出现典型的髋关节炎表现:

股骨头变形,边缘骨赘及顶部硬化。

七、髋关节功能障碍及畸形1.蛋响髋髋关节运动时,髋部伴有可听到或感觉到的声响,称为蛋响髋。

病人髋关节做某种活动时,常常感到或听到蛋响,并伴有紧张不安,可有疼痛或不伴有疼痛。

由于病因的不同,在髋关节不同的活动方向和范围听到或感到蛋响部位不同,如大转子部的蛋响,髋关节可于屈曲、内收、内旋时引出。

髂腰肌的蛋响,病人在屈髋伸直时引出,并在腹股沟韧带部扪及蛋响的振动。

关节内型或人工假体蛋响,在透视下观察蛋响动作时,有时可发现髋关节的半脱位。

2.髋关节挛缩及强直髋关节的挛缩及强直,是多种原因引起的髋关节运动障碍。

髋关节挛缩多见于脑瘫等原因造成肌肉挛缩或痉挛,使髋关节活动受限。

髋强直系指髋关节活动功能完全丧失,多继发于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颈骨髓炎和严重的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等。

髋关节多强直于非功能位,常见畸形为屈曲、内收、及外旋,其次为屈曲、外展、外旋。

髋关节主动与被动运动完全丧失,单髋关节强直虽有跛行,由于健侧代偿,所以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尚能忍受,双髋强直,则不能行走,不能坐,不能蹲,日常生活极为困难。

X线表现患髋关节间隙消失或骨性融合。

3.髋内翻髋内翻是股骨上端角度异常,包括大转子上升,股骨外旋及股骨颈短缩,颈干角<110°。

临床上髋内翻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

先天性髋内翻为一单独疾病;后天性髋内翻多继发于创伤及某些疾病之后,如股骨颈及转子间骨折、股骨头骨骺滑脱或缺血性坏死、成骨不全、畸形性骨炎和佝偻病等。

患肢呈内收短缩畸形、大转子隆突,患髋关节外展、内旋受限,走路跛行。

双髋内翻时步态为鸭态。

Trendelenburg征

(臀中肌试验)阳性。

X线表现为颈干角减小,股骨颈短缩及原发病的X线改变。

4.髋外翻髋外翻的畸形恰与髋内翻相反,股骨颈向上外方弯曲,颈干角>140°。

后天性髋外翻畸形多继发于脊髓灰质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先天性髋脱位、大脑瘫、Hutchinson-Gilford病

(早老综合征)等多种疾病。

髋外翻畸形者的大转子低平,髋关节内收、旋转活动受限,同时有原发病的表现,如肌肉不同的瘫痪及萎缩,走路跛行。

X线示颈干角>140°,股骨发育不如健侧,股骨头半脱位。

八、髋部扭挫伤损伤后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患肢呈保护性姿态,如跛行、拖拉步态、骨盆倾斜等。

患侧腹股沟部有压痛及轻度肿胀,髋关节各方面运动时均出现疼痛加剧,X线无异常改变。

九、股四头肌捩伤外伤后,局部突然发生疼痛,甚至肿胀,伤肢的活动功能受限。

伸小腿、屈大腿疼痛加重,久之可使股四头肌萎缩。

十、股二头肌扭伤外伤后大腿外侧及腓骨小头部肿痛,压痛,屈小腿抗阻力时疼痛加重。

十一、股内收肌损伤内收肌裙位于大腿内侧部,由耻骨肌、股薄肌、内收长肌、内收短肌和内收大肌组成。

内收肌受2、3、4腰神经发出的闭孔神经支配;其功能使大腿内收稍外旋。

股内收肌损伤多有明显外伤史和积累性劳损病史,或者腰臀部疾病引起的继发性损伤。

伤后大腿内侧疼痛,脚尖不敢着地,下肢半屈曲位,走路时不敢迈大步,伤肢足尖外撇,用足底内侧着地跛行,疼痛向下可沿腿内侧传至股骨内上髁部,严重者进而可以传至小腿内侧与前足内侧,向上可传至腹股沟部、下腹部或上腹部。

除此之外,股内收肌损伤还可以出现一些奇特症状,如腹股沟痛,下腹部、上腹部不适,上腹痛、胃纳不佳,女患者可出现痛经、白带多、月经不调等。

这些多由耻骨上支软组织损伤或劳损引起。

耻骨下支劳损还可以引起生殖器痛,会荫部不适或麻木感,尿频、尿急、大小便失禁、肛门麻痛、尾骶痛等。

检查:

内收肌腹隆起或变硬,压痛明显,股内收肌耻骨附着处有明显压痛;屈膝屈髋分腿试验阳性。

十二、腘绳肌损伤腘绳肌是大腿后裙肌肉,由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组成。

急性损伤多有明显外伤史。

伤后局部肿胀疼痛;有时走路跛行,严重者伸膝功能受限。

慢性损伤大腿后侧酸痛、胀痛,行走时自觉腘窝部发紧,在荫雨天或劳累时疼痛加重。

检查:

损伤局部肌腱紧缩,变粗变硬,于腓骨小头或胫骨近端内侧有压痛,有时肌腹亦有压痛。

十三、阔筋膜张肌损伤阔筋膜张肌位于大腿外侧部,起始于髋嵴外唇的前分

(髂前上棘),在股骨上、中分界处移行于髂胫束。

阔筋膜张肌损伤后,髋部疼痛或不适,患肢发沉,行走无力。

急性损伤髋部疼痛剧烈,特别是行走时疼痛加剧,不敢单腿着地负重,病程久者,髋前外方可有麻木感,疼痛可沿大腿外侧放散至膝关节外侧部。

严重病人大腿外侧发紧,走路跛行。

检查:

于髂前上棘下方或股骨大转子上方附近有压痛区,该肌腹变硬,按压时疼痛可向下放散至膝部,急性者压痛区肿胀。

慢性患者多伴有髂胫束痉挛收缩,压痛明显。

个别病人因髂胫束挛缩可出现蛋响。

十四、股骨头骨骺炎股骨头骨骺炎亦称扁平髋,系因儿童期股骨头骨骺缺血,导致部分或全部坏死,待病变自愈后股骨头遗留扁平状畸形,因此骨骺炎与扁平髋实际是一个疾病的不同阶段。

本病大多发生于3~12岁的儿童,起病隐匿,主要症状为患髋疼痛、跛行、活动受限。

发病初期髋部疼痛不适呈间歇性,过度活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常诉说腹股沟、大腿内侧和膝关节疼痛。

跛行为典型的疼痛性跛行,出现防痛步态。

在滑膜炎期,髋关节前方深压痛并常处于轻度屈曲、外旋位。

髋关节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外展、内旋受限尤为明显,强迫活动可诱发髋部疼痛和周围肌肉的痉挛。

患肢肌肉轻度萎缩,肢体有轻微的缩短。

十五、股骨头骨骺滑脱股骨头骨骺滑脱或分离是青春期较常见的髋部疾病,多发生于12~16岁身体过于肥胖的女性或生殖器不发达的男孩,多数患者无明显外伤史,约30%的病人先后双侧发病。

主要表现是股骨颈自股骨头的骺板处分离,并向上、向前移位,致使股骨头骨骺滑到股骨颈的后下方,最后导致髋内翻,继发骨性关节病。

1.急性滑脱患者可有轻微外伤史,伤前即有髋部不适,伤后髋痛突然加重,局部压痛,患肢呈屈髋、屈膝、内收、外旋位,患肢缩短、髋关节活动受限,特别是内旋严重受限。

2.慢性滑脱髋部疼痛不适逐渐发生,无明显外伤史,症状初期较轻,间歇发作,后期加重,髋关节活动不便,且伴有跛行。

1/3的病人双髋先后有症状,部分病人有大腿前侧及膝部的放射痛。

髋关节内旋严重受限,不能完全屈曲,重度滑脱者患肢短缩。

第三节治疗方法1.针刺方法对于髋部诸病引起的疼痛,进针点可选择在臀部,针刺方向直对痛点。

也可选取大腿前、后、内、外侧,针刺方向向上直对痛点;还可从小腿后、外侧向上针刺。

对于出现坐骨神经痛者,除在原发病灶处治疗外,也可在坐骨神经痛径路上进针,一般针尖向上。

若足部痛麻较明显时可向下针刺,进针完毕后不断进行扫散,可同时沿针剌方向不断循括,直至疼痛消失为止。

2.疗效对于髋部病痛,行浮针疗法的疗效多数情况下较好,如髋部扭挫伤、股四头肌捩伤、股内收肌、股二头肌扭伤、肌筋膜痛、臀上皮神经损伤等病症,浮针疗效大多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且远期疗效较佳。

3.体会髋部病变通常病位较深,病变范围较大,常需多针同时治疗方能显效,而且有时需多次治疗。

蛋响髋因为没有明确痛点,一般不进行浮针治疗。

对于股骨头病变和髋关节畸形等一般仅用于治疗和缓解疼痛等症状。

在确定没有骨折等病变时,可适当配合推拿等治疗。

第四节病案举例1.李XX,女,45岁。

初诊日期:

1999年3月12日。




□主诉:

左髋部疼痛2天。




□现病史:

患者左髋关节部疼痛病史5年。

前2次疼痛发作,均经针灸治疗2周左右痊愈。

2天前因受凉又发作,现髋部疼痛,关节活动稍受限,疼痛向大腿外侧放射,无腰痛及下肢麻木。

查体:

左股骨大粗隆偏后上方压痛

(++),屈膝屈髋试验

(一),左下肢内旋、外展时无疼痛。

诊断:

左髋关节炎、股骨大粗隆滑囊炎。

处置:

如图11-4-1。

针入痛消,感觉髋部及下肢轻松,行走活动正常。

2.杨Xx,男,30岁。

初诊日期:

2000年5月26日。




□主诉:

双侧髂部疼痛3天。




□现病史:

患者从事高温作业10余年,受热出汗后即吹鼓风机和空调;3年前开始常感腰背部酸痛不适,呈绵延不断地隐痛,天气变化时明显,易疲倦乏力。

3天前开始加重。

多次作血沉、抗“O”检查均正常。

现两侧髂部酸痛,侧身时较明显。

查体:

两侧髂嵴上压痛

(+)。

诊断:

髂部肌筋膜炎。

处置:

如图11-4-2。

沿髂前上嵴向外上方斜刺,两侧同施,针入疼痛消失。








体会:

该类疾病多由长期汗出当风,感受寒凉所致,病势缠绵。

常因吹风受凉、劳累、天气变化而发作,均可使用浮针治疗,多可1针收效,浮针疗法为很好的治标手段。

3.王XX,男,50岁。

初诊日期:

1999年8月31日。


□主诉:

右侧大腿疼痛2周。


□现病史:

患者半年前脑出血后致右侧偏瘫,经治疗后已明显好转。

2周前因行走较多,开始感右侧大腿内侧疼痛,渐加重,行走时明显。

查体:

右大腿内侧近腹股沟部压痛

(十);下肢抗阻力内收时,局部疼痛加剧,右下肢跛行。

诊断:

股内收肌损伤。

处置:

如图11-4-3。

从痛点下向上进针,压痛明显缓解,行走时疼痛减轻。

二诊:


(1999年9月2日):

痛点上移约3cm。

处置:

治疗同初诊,压痛明显减轻。

体会:

中风恢复期,由于两侧下肢肌力不平衡,力点改变,所以在进行功能锻炼时,易引起部分肌裙的损伤而发生疼痛。

对于这类病变,浮针治疗有效,并可同时配合按摩、理疗等治疗,适当减少活动量。

4.汤XX,女,67岁。

初诊日期:

1999年10月25日。


□主诉:

右侧腰腿痛2个月。


□现病史:

患者原有腰腿部酸痛不适,2个月前受凉后突然加重,服药无效。

现右臀部疼痛较剧,伴下肢后、外侧酸痛不适,走路较多后明显,无腰部疼痛,1周前腰部X线检查示:

腰椎退行性改变。

查体:

腰部无压痛,右臀中部压痛

(++),可扪及条索状隆起,直腿抬高试验

(一),屈膝屈髋试验

(+),“4”字征

(一),床边试验

(+)。

诊断:

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征。

处置:

如图11-4-4。

行A针后,臀部压痛消失,下肢酸痛减轻,再从小腿后外缘向上行B针,下肢酸痛基本解除,感觉较前轻快。






复诊

(1999年10月28日):

仍有酸痛感,继续原处治疗2次,显著好转。

体会:

梨状肌综合征如在臀部扪及条索状隆起,则治疗较困难,一般需要3~5次治疗,且常难收全效。

5.殷xx,男,23岁。

初诊日期:

1999年4月21日。


□主诉:

右臀部疼痛2天。


□现病史:

原有臀部外伤史,常感臀部酸痛不适,近2天劳累后加重,现上臀部疼痛,下肢乏力,无腰痛,行走活动欠利索。

曾作髋关节X线检查未见异常。

查体:

右髂嵴下压痛

(+),无下肢放射痛,未触及条索状物,直腿抬高试验

(一),髋关节屈伸试验

(一)。

诊断:

臀肌筋膜炎,臀上皮神经炎?处置:

如图11-4-5。

行A针后,疼痛消失,活动明显好转,感觉轻松。

二诊:


(1999年4月22日):

原痛点已不痛,现髋关节处压痛

(+),予以拔伙罐1次。

三诊:


(1999年4月23日):

拔伙罐后无明显好转,久坐时酸痛明显,经再予浮针治疗B针后,局部稍有胀感,复诊已痊愈。

6.周XX,男,42岁。

初诊日期:

2000年5月26日。


□主诉:

腰扭伤4天。


□现病史:

患者4天前抬重物时,用力不慎扭伤腰部。

现左臀上部疼痛明显,并向大腿外侧放射,腰部活动受限,行走欠利索。

查体:

腰部无压痛,左髂嵴下压痛

(++),并向下肢放射,左直腿抬高试验

(一),“4”字征

(一)。

诊断:

左臀上皮神经损伤。

处置:

如图11-4-6。

针入痛消,大腿外侧酸痛感消失,腰部活动基本正常。

体会:

臀上皮神经损伤多1~2次治疗即可告愈,一般在臀部进针,方向向上;如痛点在髂后上嵴臀上皮神经入臀点处可横向进针,针尖朝向腰骶部。

臀上皮神经损伤应及时治疗。

如延误治疗可转为慢性炎症,经久难治。

如局部触及条索状物则治疗较困难,多需3~5次,且易复发。

7.高Xx,男,45岁。

初诊日期:

1999年2月3日。


□主诉:

腰痛1周

□现病史:

患者1周前劳累后,开始感右腰骶部疼痛,无下肢放射痛,无外伤史,腰部活动稍受限。






查体:

腰骶部压痛

(一),“4”字征

(一),X线片示:

腰椎退行性改变,Ls~S间隙左右不等宽,CT

(02~05)示:

L5~S1椎间盘突出。

诊断:

骶髂韧带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变。

处置:

如图11-4-7。

压痛显著减轻,腰部活动度改善。

复诊

(1999年2月6日):

疼痛缓解一半以上,放弃本法,改用电脑脉冲和推拿治疗,1周后基本痊愈。

体会:

髂嵴部较常见的压痛点有:


①髂后上嵴压痛点:

位于髂后上棘内侧,为髂腰韧带附着点;

②髂后下棘压痛点:

为骶髂韧带附着点处;

③髂嵴压痛点:

在髂嵴最高处的稍后下方,为背阔肌和臀中肌的附着处,稍下方可摸到臀上皮神经;

④髂嵴外侧压痛点,位于髂嵴外侧中点,为阔筋膜张肌的起点处;

⑤髂前上嵴压痛点:

在髂骨前缘,为腹肌附着处。

前两者病变在韧带,且多与腰椎病变有关。

即时疗效较满意,但需多次治疗,疗效欠稳固,而且临床发现,若患者年高体瘦,局部皮肤松弛,疗效较差,可能与结缔组织稀少有关;若经2次治疗无明显改善,即可放弃使用本疗法。

后三者浮针治疗疗效明显,大多1~2次痊愈。

8.陈XX,男,29岁。

初诊日期:

1999年3月9日。


□主诉:

左臀部疼痛20天。


□现病史:

患者20天前受凉后,开始感左臀部疼痛,抬腿时大腿后侧牵拉疼痛,行走欠利索,无腰痛及下肢麻木。

查体:

腰部无压痛,左臀中部压痛

(++),左直腿抬高50°,加强试验

(+),屈膝屈髋试验

(一),“4”字征

(一)。

腰部X线片无骨质增生,椎间隙无狭窄。

诊断:

梨状肌损伤。

处置:

如图11-4-8。

压痛消失,行走活动自如,牵拉痛基本解除。








复诊

(1999年3月10日):

今晨起后针眼部感觉疼痛,抬腿时有牵扯痛,起针后减轻,再给予拔罐,起罐后已正常。

体会:

梨状肌损伤病位较深,单纯臀部疼痛时多从上方向下进针,如疗效不满意,可再从痛点旁横向加刺1针,或从大腿后侧或小腿部向上针刺。

针刺部位的疼痛不适比较少见。

如出现在治疗后,可立即调整针具位置和深浅,或提前起针,起针后一般立即好转。

一些轻微的后遗症状可作拔罐、按摩、热敷等处理。

如不能解除,可考虑再次治疗。

9.徐XX,女,70岁。

初诊日期:

1999年1月5日。


□主诉:

右臀部及下肢酸痛1周。


□现病史:

患者右臀部及右下肢酸痛1周,伴足背外侧酸痛麻木。

自诉无明显诱因,无腰部疼痛,行走欠利索。

查体:

腰部无压痛,侧卧时髋关节部压痛

(+),直腿抬高试验

(一),屈膝屈髋试验

(一),右下肢内、外旋时疼痛。

诊断:

坐骨神经痛髋部肌筋膜炎。

处置:

如图11-4-9

(A、B)。

取侧卧位,A针后,髋部疼痛消失,下肢酸痛减轻,足背麻木未减轻;加B针,从小腿外侧下端进针,足背酸痛消失,麻木减轻。

二诊

(1999年1月7日):

右坐骨结节处疼痛,其他部位症状已解除,考虑为“坐骨结节滑囊炎”。

处置:

如图11-4-9

(C)。

俯卧位,从臀部向下进C针,压痛消失。

体会:

坐骨神经有分支分布于髋部关节部位,所以常引起髋部疼痛。

坐骨结节滑囊炎,亦可选择从大腿后侧向上进针,但臀横纹皱襞可能对疗效稍有影响。

10.刘XX,女,55岁。

初诊日期:

2000年5月12日。


□主诉:

右腿酸痛10天。









□现病史:

患者10天前突感右臀部及下肢疼痛。

自诉有受凉史,弯腰、行走困难,夜不能寐。

经服药、理疗无效,情绪悲观。

现右臀部及下肢外侧酸痛较剧,腰痛不显著,但腰部及下肢活动明显受限,下肢无麻木。

查体:

腰部无压痛,臀部压痛

(+),下肢外侧压痛

(++),其他部位亦有轻压痛,右直腿抬高50°,加强试验

(一),“4”字征

(+),屈膝屈髋试验

(一),腰椎X线片示:

腰椎退行性改变。

诊断:

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征?腰椎退行性改变。

处置:

如图11-4-10。

行A、B针后,臀部及下肢外侧压痛基本消失;行走时大腿内侧牵拉疼痛,再行C针,疼痛明显减轻,弯腰活动及下肢抬举基本正常。

二诊

(2000年5月15日):

臀部及大腿部疼痛明显好转,现小腿外侧酸痛明显,行D针,如图11-4-10。

从膝部向下进针,疼痛明显减轻。

三诊

(2000年5月17日):

病情已显著好转,改用针灸巩固治疗1周,基本痊愈。

体会:

对急性疼痛,浮针疗法可快速镇痛。

部分病例因其他原因,不能继续浮针治疗时,可在疼痛缓解后配合其他治疗。

















回复/版区/上篇/下篇/发贴/仅文字/HTML
【倒序/最近21条回复】(暂无)
(查看完整版网页)



短讯|首页|登录|算法|电脑版 .
DK MiniBBS Plus v2.0
mm0759.com
78 毫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