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淘宝网店【汇朋家纺】
向下平刺<0.5【膻中穴】胸部疼痛,腹部疼痛,胸痹心痛,心悸,心烦,呼吸困难,过胖,过瘦,呃逆,咳嗽,气喘,咯唾脓血,产妇缺乳症,乳腺炎,噎嗝,收缩,急性乳腺炎,急性心肌堵塞,呕吐反胃,哮喘,产后缺乳,咳嗽痰喘,心痛,气短,咳唾脓血,肺痈,噎膈,臌胀,呕吐涎沫,胸痹胸痛,瘿气,霍乱,转筋,户厥,支气管哮喘,急性支气管炎,急性心肌梗塞,心绞痛,乳汁不通,食道蠕动,速效救心丸,压力大,丰胸美容,心情不好
发起人:IPSC  回复数:0  浏览数:1171  最后更新:2022/1/10 14:51:13 by IPSC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22/1/10 14:51:13
IPSC
四周海风吹吹





高官

角  色版主
发 帖 数:7700
经 验 值:216906
注册时间:2002/9/27
向下平刺<0.5【膻中穴】胸部疼痛,腹部疼痛,胸痹心痛,心悸,心烦,呼吸困难,过胖,过瘦,呃逆,咳嗽,气喘,咯唾脓血,产妇缺乳症,乳腺炎,噎嗝,收缩,急性乳腺炎,急性心肌堵塞,呕吐反胃,哮喘,产后缺乳,咳嗽痰喘,心痛,气短,咳唾脓血,肺痈,噎膈,臌胀,呕吐涎沫,胸痹胸痛,瘿气,霍乱,转筋,户厥,支气管哮喘,急性支气管炎,急性心肌梗塞,心绞痛,乳汁不通,食道蠕动,速效救心丸,压力大,丰胸美容,心情不好













膻中穴 
膻中穴(dàn zhōng)穴 (RN17)是人体的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膻中穴的主治病症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等。



别名
檀中穴


位置
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病症
胸部疼痛、腹部疼痛等



经属
任脉



操作
分揉法和推法



刺灸法
平刺0.3~0.5寸;可灸


穴位概况
位置: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经属:任脉,是足太荫、少荫,手太阳穴、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穴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操作:分揉法和推法,揉用中指端按揉,约揉50~100次;


推用双手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


主治病症:胸痹心痛、腹部疼痛、心悸、心烦、呼吸困难、过胖、过瘦、呃逆、咳嗽、气喘、咯唾脓血;产妇缺乳症、乳腺炎、噎嗝,收缩等。


解剖:在胸骨体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穴位配伍:
曲池穴合谷穴(泻法)治急性乳腺炎;
内关穴三荫交穴巨阙穴、心平、足三里穴治冠心病急性心肌堵塞;
中脘穴气海穴治呕吐反胃;
天突穴治哮喘;
乳根穴合谷穴三荫交穴少泽穴、灸膻中穴治产后缺乳;
肺俞穴丰隆穴内关穴治咳嗽痰喘;
厥荫俞穴内关穴治心悸、心烦、心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附注:心包经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别名:元儿穴,胸堂穴,上气海穴,元见穴。


穴义:任脉之气在此吸暖胀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暖燥之气。


运转规律:凉湿水气由天之下部汇入本穴并吸暖下行天之上部。


功用作用:募集心包经气血。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暖则泻针出气。


补充内容:(国度针灸穴位取穴规范)


穴位名解
(1)膻中穴。膻,羊臊气或羊腹内的膏脂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吸暖后的暖燥之气。中,与外绝对,指穴内。膻中穴名意指任脉之气在此吸暖胀散。本穴物质为中庭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进一步吸暖胀散而变化暖燥之气,如羊肉带有辛臊气息普通,故名。
(2)元儿。元,首也,气也。儿,气之子也,水也。元儿名意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中含有一定水湿,非为枯燥之气。
(3)胸堂。胸堂名意指本穴位于胸部也,无它意。
(4)上气海穴。上气海穴,此与任脉下部气海穴绝对而言,指本穴为任脉的生气之海。
(5)元见。元,首也,气也。见,分明也。元见名意指穴内的吸暖胀散之气不言而喻。
(6)气会。本穴物质为胸堂上部的气态物聚集而成,故为人之气会。
(7)心包募。募,募集也。本穴物质为胸部之气聚集而成,在本穴吸暖后内行于心包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为心包经气血的重要保送之地,故为心包募穴。



关于穴名
释名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根结》篇:"厥荫根于大敦穴,结于玉英,络于膻中穴"。膻中穴,按《简明中医字典》注解有如下四层含义:1.穴名,2.指胸腔内"心包"所在处,3.专指"心包",4.泛指胸中。膻中穴为心之外围,代心行令,居于胸膜之中。此穴在胸,居两乳之间,心包膜所在之处,故名。



别名
《甲乙经》作膻中穴、亶中,《巢氏病源》、《千金》、《外台》均作"亶中",古代膻、亶相通,故今均作膻中穴。《甲乙经》一名元儿,《千金》一名胸堂,《针灸大成》一名元见,《类经图翼》一名上气海穴,尚有元况[1]等名称。


定位取穴
《甲乙经》云:"在玉堂穴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中,任脉气所发,仰而取之"。此说历代针灸典籍基本仿之。当今人们在临床中结合男女解剖结构,使该穴的定位取穴更加准确而实用。其定位法为: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取穴:仰卧,男子于胸骨中线两乳头连线之交点处定取;女子则于胸骨中线平第4肋间隙处定取。



主治病症
古籍记载


历代针灸医家对本穴的主治病症论述颇多,但大都穴集中在气病范畴。如治肺气咳嗽,上喘唾脓,不得下食,胸中如窒;疗膈气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少(《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上气短气,咳逆,噎气,喉鸣喘嗽,心胸痛,风痛,肺痈,唾脓(《针灸聚英》)。膻中穴天井穴主胸心痛,缺盆穴膻中穴巨阙穴主咳嗽,膻中穴华盖穴主短气不得息、不能言(《千金》)。膻中穴少泽穴大陵穴治胸前两乳红肿痛(《大成》)。


现代应用
现代临床上常用于咳嗽、气喘、气短、咳唾脓血、肺痈等呼吸系统病症,噎膈、臌胀、呕吐涎沫等消化系统病症,胸痹胸痛、心痛、心悸、心烦等心血管系统病症以及产后无乳、瘿气、霍乱、转筋、户厥等其他病证。总之,临床运用本穴多用于心肺病变,尤宜于心肺气虚之证。


该穴具有调理人身气机之功能,可用于一切气机不畅之病变,诸如肺气不降之上逆、心之气血郁滞以及肝气郁结等症。例如笔者常用该穴点穴治呃逆,获得手到病除之效果。


有人取膻中穴采用雀啄术治四肢麻木、兔脑垂体埋藏治疗支气管哮喘、针刺拔罐治小儿急性支气管炎,膻中穴鸠尾穴治急性心肌梗塞、心绞痛,配乳根穴针刺治乳汁不通等都收到良好疗效。


景维廉等采用膻中穴割脂治疗乳癖150例,结果治愈128例,占85.3%;显效18例,占12.0%;无效4例,占2.7%;总有效率97.3%。


李洁等总结1981~1998年公开发表在200余种医学期刊上有关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论文240余篇进行分析,指出膻中穴是治疗支气管哮喘最常用的8个穴位之一(132穴次)。本穴为气会,肺主气,司呼吸,且穴位近于胸部,可理气宽胸,故为治疗呼吸系统病症的常用穴。


刺激经穴脉络,使经络通利,气血调和,故治乳癖、乳汁不通效佳。乳汁分泌与经络脏腑相关,气机调畅是重要环节,而本穴调气作用强,故为治疗乳汁少的重要穴位。


本穴治疗消化系统病症及其他病症,也是从调气角度实现的。笔者在临床运用中也发现,许多患者在接受该穴施术后自觉腹内气体流动,胸部舒畅宽松,有的还可听到肠鸣音。刺灸该穴能通畅上焦之气机,通达经络,理气散瘀,一切气病皆可选用。


膻中穴为任脉穴位,心包募穴,八会穴之一,气会膻中穴。《灵枢·海论》篇曰:"膻中穴者,为气之海"。《难经·四十五难》曰:"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清·徐灵胎《难经经释》云:"三焦外,谓在焦膜之外;两乳内,谓两乳之中,任脉之所过,即膻中穴也"。因此,对本穴的认识古人已有了一定的论述。膻中穴为理气降逆的要穴,临床中被广泛运用。


操作手法
现代针灸学一般认为可平刺0.3~0.5寸,可灸。


韩瑞红等治心痛采用向心前区平刺,进针1.5cm,并用艾条熏灸针柄;向下平刺约2cm治呃逆;沿皮向下平刺到中庭穴处治哮喘;沿皮向右或左侧乳房横刺1~1.6cm,配针期门穴治缺乳。


盛生宽治疗高原反应病例38例,共有症状为心慌、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还可见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高原反应或不适。主穴取气海穴膻中穴。并随症加穴。操作按针灸常规先针膻中穴,恶心呕吐者针尖迎经脉向下平刺,吸气时进针,得气后较大幅度捻转,令针感扩散至脘腹部,呼气时出针,不闭其孔,用泻法;眩晕,呼吸困难,心悸动,心律不齐,脉结代者,针尖顺经脉向上平刺,呼气时进针,行九阳数(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轻轻捻转9次)使针感扩散至咽部,吸气时拔针,急闭针孔,用补法。再刺气海穴,得气后行针,针感放散于胸部。5次为1疗程。结果痊愈28例,好转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4.7%。


另有指针、拔罐、雀啄灸法、穴位埋线、穴位割脂等用法。本穴操作手法很有讲究,历代医家论述不一,《甲乙经》云:"刺入三分,灸五壮"。《铜人》则云:"其穴禁不可针,不幸令人夭折"。《资生经》亦云:"灸七七壮,禁针"。后世医家多依其说。明·汪机《针灸问对》曰:"心为一身之主,至贵不可犯,膻中穴鸠尾穴巨阙穴,心之宫城也。……夫针三穴,犯真心,死不可救"。可见,古代医家对该穴一般只灸不针。这主要是因为该穴近于心脏,过去采用的金、银针针体粗大,古人又不熟悉解剖层次,刺激过当,耗散心气,易造成意外伤害之故。



现代研究
膻中穴在胸骨体上,有胸廓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研究认为,本穴位居胸腺的部位,三焦与胸腺相络,可参加机体的细胞免疫,为卫气的表现形式之一。治疗心血管病证,点按该穴后所产生的神经冲动沿肋间神经上行,通过神经元链上行至大脑,刺激脑干网状系统,影响心血管神经的调节中枢穴,促进全身血液的重新分配,改善冠状血流量;其次,点按膻中穴的刺激信号,可提高该区植物神经功能。近年来的试验已证明,通过刺激迷走神经,能激活胆碱能受体,使所有内径不同的冠状血管产生程度不一的扩张,从而为治疗心血管病症提供了实验依据。针刺冠心病患者用膻中穴鸠尾穴内关穴足三里穴三荫交穴等穴,对脑血流的流入时间、波幅、阻力、紧张度等均有明显的影响;另外,针刺膻中穴天突穴合谷穴等穴,可使健康人或食道癌患者食道内腔径明显增宽,食道蠕动增强,使患者吞咽困难得以缓解等。


膻中穴为心包络经气聚集之处,是任脉、足太荫、足少荫、手太阳穴、手少阳经的交会穴,又是宗气聚会之处,能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因此,以此穴为主穴治疗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证及其它疾患,临床上屡获佳效。



宽心顺气
膻中穴是心包募穴(心包经经气聚集之处),是气会穴(宗气聚会之处),又是任脉、足太荫、足少荫、手太阳穴、手少阳经的交会穴,能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腔径等作用,能有效治疗各类"气"病,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证,如哮喘、胸闷、心悸、心烦、心绞痛等。


说到膻中穴的作用,我真是印象深刻。我原来的邻居是位脾气特拗的老年人,有次因为生气突然心口痛,一时找不到速效救心丸,眼看他呼吸越来越急促,急中生智,我就在他的膻中穴上使劲按压,大概一两分钟,他就慢慢缓过来了,休息一会儿就正常如初了。后来,我在接触的大量病例中发现按揉膻中穴还可以舒缓病人压抑的心情,我想,这就是此穴"宽胸理气"的功效吧。


许多人在医院针刺按摩该穴后自觉腹内气体流动,胸部舒畅宽松,有的还可听到肠鸣音。其实平时自己按揉就可以收到疏理气机的效果。我建议大家每天按揉此穴100下,时间约2~3分钟,便可达到《普济》中所说的:"气和志适,则喜乐由生。"揉的时候请注意:四指并拢,然后用指头肚儿轻轻地做顺时针的环形揉动或者从上到下摩,千万别从下向上推!


刺穴方法
揉法:拇指或由手掌大鱼际穴部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方向各按揉20次,反复10次。


擦法:拇指或手掌大鱼际穴部由上向下按擦即可,持续5-10分钟。


推法:两只手掌面自膻中穴沿胸肋向两侧推抹至侧腰部,20次左右。


温灸法:用扶阳罐温灸即可,每次3-5分钟左右。适用于有寒证者或产后缺乳者。通过罐体磁场和红外线刺激该穴位,具有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清肺止喘、舒畅心胸等功能。


该穴功效
武侠小说中常有这样的描述:某高手一挥手点了对手的膻中穴,轻者动蛋不得,重者立即毙命。虽然这只是小说家的臆想,但膻中穴的确是人体保健的要穴。 膻中穴位于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平第四肋间处。膻中穴具有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清肺止喘、舒畅心胸等功能。《黄帝内经》认为"气会膻中穴",也就是说膻中穴可调节人体全身的气机。此外,膻中穴是任脉、足太荫脾经、足少荫肾经、手太阳穴小肠经、手少阳经三焦经的交会穴,也是宗气聚会之处。它有阻挡邪气、宣发正气的功效。而现代研究发现,膻中穴位于人体胸腺的部位,可参加机体的细胞免疫活动。而点按该穴后可影响心血管神经的调节中枢穴,促进全身血液的重新分配,改善冠状血流量,还可以提高胸肺部的植物神经功能。现代医学也证实,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腔径,在临床上可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支气管炎、胸膜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如呃逆、呕吐、食道炎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绞痛、心悸、心肌缺血缺氧等)以及产后缺乳等病证的治疗。 而我们平时常按膻中穴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心脏不适时,可有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头晕目眩等,此时按按膻中穴,可以提高心脏工作能力,使症状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大,难免烦躁生闷气,按按膻中穴就可使气机顺畅,烦恼减轻;女性朋友按此穴不仅能防治乳腺炎,还可丰胸美容;产妇灸膻中穴则可催乳。


QQ:17182898
微信:ipsc1978
邮箱:17182898@qq.com
用户在线信息
当前查看此主题的会员: 1 人。其中注册用户 0 人,访客 1 人。


MM0759.com   (C)1998-2008 Design: IPSC 【粤ICP备11011230号-1】

  • 联系我们 - http://mm0759.com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BBSXP 2008 SP2 v8.0.5.081208 ACCESS © 1998-2024
  • Processed in 0.75 second(s)
    Server Time 2024/4/19 13:37:10